- 我的门票
- 我的展会
- 我的行业
- 网站地图
- 登录/注册
CISMA2025专家看展——苏军强:AI初露锋芒,行则将至
在专业细分的赛道上,“深耕”特征明显。
本届展会延续了以往缝前、缝中、缝后、刺绣、电控辅件等板块设置,显示出缝制机械发展相对稳定的格局。但是,在各板块设备的最新产品中,各品牌都在不断提升设备在“专(业)、精(准度)、稳(定性)”方面的水平,“深耕”特征明显。以缝前裁切设备为例,笔者观察和粗略统计下来,在这一细分赛道,大概有30+个品牌展出最新产品,既有传统强势品牌的代际更新产品,也有初生牛犊的新牌新品,上届展会期间尚属新潮概念的“边走边裁”,如今基本已成标配。这种技术上的“更卷”,推动着产品开发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迅速发展。
从“机电控一体化”角度观察,“机退电进”特征明显。
从机电控一体化的角度观察,本届展会上基于传感、电控技术的设备数量明显增多。数字差动电脑车、多轴协同控制的刺绣机、智能换底线缝纫机、视觉自动拼接机等等,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应用的密集程度显著增强,相对来说,缝制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发展相对稳定,而数字化、电控化的步伐明显更快。
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AI初露锋芒,但道阻且长”。
毋庸置疑,AI是本届展会的高频词汇,基于AI概念的缝制设备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和宣传。以杰克公司自主缝制机器人艾图、中捷公司自动换模板机器人为例,基于人形机器人技术、视觉技术等新兴技术的AI机器人,“初露锋芒、闪亮登场”,这是可喜之处。但是,客观说,概念性强于实用性,无论是机器手的灵活程度,还是判断速度和水平,仍处于“概念车、原型机”阶段,距离“仿人手缝制操作”的终极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趋势短板角度来看,“基于视觉、触觉的协同缝制控制技术”是当前设备发展中的明显的短板,也是行业急需共性技术。
面对纺织品这类柔性易变形材料,加之与高速缝制设备组合的应用场景,实现无人化自主缝制仍是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当前,各品牌在稳步提升机械结构设计、机电控一体化水平和(软硬)系统集成水平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问题,主要是:针对缝制过程中的材料性能感知、材料形变感知与预判断、基于视觉+触觉的高速协同缝制、缝中即时质量检测与缝制行为实时干预、缝后质量自主评价等技术,这些都是行业亟待攻克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CISMA 2025展会汇聚和展示了缝制设备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进步明显,同时,面对的问题也依然艰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引、凝聚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行业更多的、针对性技术,继续提升缝制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任务艰巨,前景光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参考资料:
CISMA举办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展览面积:45000㎡
观众数量:31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