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青岛大英烟厂
青岛大英烟厂,即英美烟公司旗下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厂),旧址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19年,始建于1924年的青岛大英烟厂仓库及印刷车间旧址,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1925年的青岛大英烟厂。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漫步于山东省青岛市老城区,熟悉的城市“味道”扑面而来。
孟庄路5号、埕口路10号,两栋砖木结构的老建筑遥相呼应。它们,是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英美烟公司旗下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厂)(以下简称“青岛大英烟厂”)始建于1924年的仓库及印刷车间旧址。
细细探寻,红墙斑驳之处,一如“年轮”一般,记录着一段又一段关于岛城烟草工业的往事。
1924年秋,满满一车厢烟叶经由胶济铁路驶向青岛。旅途的终点站,便是位于孟庄路5号的仓库。
这一年,已是英美烟公司进驻青岛的第五年。
5年前,青岛市商河路,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驻青岛办事处设立,主要负责烟叶储藏、加工、整理、运转、输出和输入卷烟等业务。
孟庄路仓库现状。
为何选择青岛?
1914年,英美烟公司在潍坊地区试种美国烤烟成功后,资本输出的步伐加快,选择一个“综合指标”优秀的地区建立烟叶基地提上了日程。
青岛因距离潍坊较近,有着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坐拥天然良港,铁路、电力、自来水等配套设施完善,商贸较为发达且城市人口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最终选择。
正是这次烟草与岛城的“邂逅”,开启了关于青岛卷烟工业的故事。
那么,故事是怎么由商河路讲到孟庄路的呢?
1923年,大英烟草公司驻青岛办事处建成了8间平房作为过渡性厂房,招收工人超过百名,开始生产卷烟。同年年底,为扩大生产规模,在位于孟庄路一带约130亩的地块上,新厂房破土动工。厂房建成投产后,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到1926年时,卷烟机增至56台,雇工近2000人,卷烟产量较1924年增加了20多倍。
这家烟厂,便是青岛大英烟厂,它是山东省内第一家机制卷烟厂,标志着山东省机制卷烟时代的开启。
彼时,青岛大英烟厂的管理机构均迁移到了孟庄路,工厂与烟叶部、机器部、印刷部、营业部、仓库部等的主要负责人均为英美籍。
在资本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国工人却只得到了一些所谓的“小恩小惠”,还要忍受上厕所领“出恭牌”、出厂要搜身、动辄被开除、无偿加班加点等不平等待遇,以至于产生了“三怕”“五不自由”:一怕老板下车间、二怕送账房辞退、三怕厂警无故寻事;走路、说话、吃饭、看人、上厕所不自由。
“一口凉窝头,一口干咸菜,但凡有活路,不到大英来。”工厂里流传的一首歌谣,更是道尽了工人们的心酸。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家高压的手段,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不堪忍受逐渐加码的盘剥与压迫,1925年6月,他们响应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英货并罢工,声援“五卅惨案”受害者。
此后,罢工、停工事件时有发生。工人们期待着,眼前的漫漫“长夜”,终将被照亮。
1934年冬,程绍文、李信甫、马全荣、于得池四名工人坐到了与青岛大英烟厂管理人员交涉的谈判桌前。
彼时,青岛大英烟厂要违规解雇工人,引起了工友们的不满,他们共同推举上述四人作为代表,与厂方谈判。
交涉结束后,部分工人“据理复工”,离开工厂的工人也争取到了相应权益。在离厂前,他们聚集在埕口路10号的印刷车间门前,拍下照片作为纪念。
事实上,自红色“火种”被点燃后,在青岛大英烟厂,这样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屡见不鲜。
点燃“火种”者,便是共产党员陈少敏。1929年,她受中共青岛市委委派,到青岛大英烟厂组织工人运动,并酝酿成立工会。
“洞房会议”旧址。
那年春节之后,在烟厂工人庞其昌与女工刘素贞的大婚之日,陈少敏与庞其昌、马玉琴、周兰英、赵秀兰、赵美珍等人聚集在一起,假借“看媳妇闹洞房”的名义,召开了青岛烟草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洞房会议”。
会上,陈少敏慷慨陈词,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跟资本家做斗争,积极展现工人的力量。在她的发动之下,工会筹委会开始建设,有组织的罢工也在酝酿之中。
之后,工人们向英方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反对压迫”的要求,而英方却用更加蛮横的手段回应,激起了工人们更大的不满。
1929年8月,青岛大英烟厂工会正式成立,工人们有了自己的组织。1930年2月,由3名党员组成的青岛大英烟厂中共党支部秘密成立,中心工作便是发展党组织以及领导工人运动。
青岛大英烟厂工会旧址。
它是山东烟草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从此,工人组织有了自己的“主心骨”。
“我们要求增加工钱,反对开除工人,烟厂不但不答应我们,反而关厂威吓……”这是1930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岛分会大英支会发布的告大英烟草公司工友书的开头。
发布这一“战斗檄文”,目的在于号召全市工友联合起来,组织同盟罢工,援助在陈少敏带领下进行罢工斗争的青岛大英烟厂工友。这次罢工声势较大,引得各类报刊竞相报道。
当时的报纸上关于青岛大英烟厂工人罢工的报道。
1929年到1931年,青岛大英烟厂工会连续组织多次罢工,迫使资本家妥协,答应了工人向厂方提出的大部分要求:盖食堂和哺乳室;日工作时间由10小时改为9小时;承认工会;加班加点有工资;女工产假56天,并有工资;制定年终花红分配制度。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的大英烟厂工人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从陈少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写的文章《一面党旗》中,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情景:鲜艳的红旗飘扬在晴空之下,飘进工人的心坎里。
从孟庄路5号向北,从埕口路10号向西,两条线路的交会处便是青岛卷烟厂老厂区。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1952年1月,上千名烟厂职工聚集在一起,翘首等待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在此之前,青岛大英烟厂历经数次更名:1934年变更为英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厂),1935年变更为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厂),此名称于1942年日军强行接管时再度变更,并于1945年恢复使用。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这个厂的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宋读亭在升旗仪式上一声响亮的宣告,点燃了全场的气氛。
从这时起,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厂)正式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改组为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后更名为国营青岛卷烟厂)。
站在新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循着前人的“足迹”为振兴民族卷烟工业贡献自身力量,成了青岛烟草工业人的共同愿望。
原青岛大英烟厂印刷车间。
1952年,青岛卷烟厂“姓公”以后,厂房基本沿用原有车间工房,卷烟生产主要挖掘原有设备潜力。在此基础上,厂里鼓励职工大搞技术革新,使小改进、小创造层出不穷,在有效提升设备性能的同时,大大改善了部分工序沿用多年的土法生产、手工操作的薄弱环节。上世纪60年代初,青岛卷烟厂经企业改组合并,卷烟机增加至75台。
1973年,青岛卷烟厂成功组装过滤嘴装接机,改造条包机,有效提高了卷包效率。1974年,该厂开始生产滤嘴卷烟,成功生产“双马”牌混合型甲级滤嘴卷烟并出口外销。
改革开放后,青岛卷烟厂逐步拆除重建、扩建厂房,整顿改进制丝和卷烟生产工艺,并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制丝线、滤嘴成型机,企业整体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七五”至“十五”期间,青岛卷烟厂实施全面技术改造,大量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推进大型技术改造项目,产能持续提升。
……
2006年,是青岛卷烟工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那一年,青岛卷烟厂完成易地搬迁,成为集经营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管控一体化于一身的数字化大型企业,同年上划山东中烟工业公司(后改为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以青岛卷烟厂为核心成立的青岛烟草集团公司,在1995年更名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此时也成为山东中烟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以卷烟配套材料加工为主的多元化业务。
经历了17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青岛卷烟厂落实“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带全面,强党建、促发展”党委工作方针,聚焦生产制造水平提升,持续优化生产组织,正加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步伐。颐中集团则聚焦高质量发展,落实“服务大局、规范运作、提质增效、建设队伍”定位,聚焦市场需求,围绕卷烟配套材料生产、烟草机械设备生产、新型烟草产品与装备研制、香精香料研发生产、烟草物流、包装印刷等领域,将“颐中制造”和“颐中服务”深深嵌入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为行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时移世易,孟庄路5号的仓库和埕口路10号的印刷车间始终矗立在那里,见证着青岛烟草工业人的努力和奋进。
于红墙斑驳之处再望一眼,近百年时间里的一幕幕场景次第闪现,于时光长河里汇聚成岛城卷烟工业的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见明亮的光。
(本报记者 李扬通讯员 纪晓航 王晨)
监制:张娜
编辑:刘娜 刘鑫坤
热门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