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横亘,乌蒙滂沱;乌江奔腾,金叶飘香。位于“北纬26度”的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和微生物菌群环境,是我国第二大烟叶产区和优质烟叶产业带。
今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审时度势,聚焦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深入谋划制定了推动贵州烟叶由质量向品质转型、由品质向品牌转型、由满足市场向引领市场转型的“三个转型”战略举措,全力打造蜜甜香、清甜香两大特色生态引领性品牌,全面增强烟叶产业经营生存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发展持续力。
夏日风物美,青绿入画来。乌江之畔,黔西北大地,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在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水淹坝村,连片种植的烟叶,犹如一张张绿色的毯子,与青瓦白墙的民居、弯弯曲曲的山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目前,每一轮采收大约需要20个工人。今年,我们村种植了1300多亩烤烟,每亩纯收入预计在2400元左右。”在烟田边,烟农何涛一边组织专业化服务队采收烟叶,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全村烟叶种植情况。
说起何涛,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烤烟致富带头人。在烟草公司的指导服务下,这位有着10多年种烟经验的职业烟农,不断提升种植水平、扩大种植规模,今年种植了100余亩烟叶,收益十分可观。
谈及种烟致富经历,“品种”是何涛一直挂在嘴边的话题。“与我刚开始种烟时用的品种相比,现在种的‘毕纳1号’质量好、亩产高,种烟收益高了一大截。”何涛感慨地说。
平均单产提高15公斤,平均亩产值增加451元——纳雍县局(分公司)烟叶股股长刘登祥用这样一组数字,形象说明了新品种“看得见的效益”。
当然,品质优良的烟叶,与“先天基因”密切相关,也离不开良区、良法的配套。近年来,毕节市局(公司)研究“毕纳1号”的抗旱性、耐肥性及不同海拔区域的风格彰显度和烟叶质量,明确了适宜种植区域;攻关种植密度、施氮量、留叶数、烘烤技术及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制定《烤烟品种“毕纳1号”》 标准,打出了一套技术“组合拳”。
强化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落实“早栽、早管、早处、早采”、推广“高温高湿变黄、低温定色”烘烤工艺……纳雍县落实一项项技术措施,近年来上等烟比例达到80%左右,“良种兴良烟”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在市场上,“毕纳1号”也闯出了“名号”。以山东中烟为例,其有18个规格都使用了产自纳雍县的“毕纳1号”,主要为一、二类卷烟。同时,“毕纳1号”还走出黔贵大地,在广西等省外烟区扎根,“山地清甜香”越飘越远。
无独有偶,在赫章县,“韭菜坪2号”也是烟农和卷烟工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韭菜坪2号’耐春寒、产量高、质量好、易烘烤,与之前主栽品种相比综合亩产值增加450多元。”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党委书记陈晟介绍,“我们县都种这个品种,对稳定烟区、稳定基本烟田、稳定烟农队伍发挥了很大作用”。
“韭菜坪2号”脱胎于“G28”品种,适宜在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生长,具有突出清甜香型风格,经济效益较高。但由于其旺长期集中,往往出现生理期缺钾的问题。经过多方探索,毕节市局(公司)制定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的技术方案,保证了烟叶“吃饱吃好”。
“除此之外,烟草公司还制定增施炭基有机肥、适度降氮、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只要落实到位,烟叶质量肯定没问题!”谈及“韭菜坪2号”的生产技术,“80后”烟农毛海龙如数家珍。从外出务工到返乡种烟,从协助父亲打理烟田到自主种烟80多亩,善于琢磨的毛海龙还发明了“负压播种器”,通过农机农艺融合,为优良品种成长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产业链下游,卷烟工业企业同样对“韭菜坪2号”颇为青睐。
赫章县通过规模化种植“韭菜坪2号”,凸显了烟叶清甜香型特色风格,成为湖南中烟的重要“粮仓”。“特别是2019年后,‘韭菜坪2号’进入‘和天下’卷烟配方,市场认可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赫章县局(分公司)烟叶股股长刘涛高兴地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毕纳1号”“韭菜坪2号”都是毕节市局(公司)育良种、施良法、得良效的成果。特色品种与生态烟区、技术体系相得益彰,成为毕节烟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实现了农、工、商多方共赢。
行走乌蒙山间,老区处处新景。从品种选育中的精心布局,到土壤保育中的深耕细作,毕节市局(公司)多措并举,挖掘品质内涵、找准风格定位、彰显烟叶特色,进一步擦亮了黔西北清甜香型的“招牌”。
深谋实干 走出新路
不惧路遥,行且将至。沿着“三个转型”的发展新路,贵州烟草商业将锐意开拓、砥砺奋进,让以“绿色、优质、高效、安全”为特征的贵州烟叶绽放更多光彩,谱写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