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苦苣苔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召开
11月27日,由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承办的2023年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苦苣苔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召开。
年会由秋海棠专委会秘书长、美国秋海棠协会秋海棠属栽培品种登录负责人董文珂主持,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健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苦苣苔专委会主任黄仕训和秋海棠专委会主任、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田代科分别作专委会工作报告,并分别向获得2023年度秋海棠专业委员会科普宣传奖的田代科和引种保育奖的王诚新罗颁发奖状。
▲年会会场
▲孙健致辞
秋海棠和苦苣苔是广西极具地方特色和野生资源极其丰富的植物类群。目前广西分布的野生秋海棠属植物有近100种,野生苦苣苔科植物近350种,分别占据全国资源的30%和40%。广西也是野生侧膜组秋海棠的全球分布中心。“宝贵的资源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大自然留下这一宝贵财富,实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互利双赢,也是从事秋海棠和苦苣苔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重大命题和艰巨任务。”孙健在致辞中说。
“近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所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广西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交流,从资源收集保存开始,重点开展了秋海棠和苦苣苔的新品种选育和配套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先后育成了秋海棠和苦苣苔新品种100多个。然而,目前仍缺少突破性的重大品种,因此,未来的育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黄仕训和田代科作工作报告
在以“秋海棠和苦苣苔:携手共进”为主题的本次年会上,全国从事秋海棠和苦苣苔科研、产业化开发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秋海棠和苦苣苔植物的资源保护、引种保育、新品种培育和推广、产业化开发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通过最新研发成果分享,为推动秋海棠和苦苣苔科研进程和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美国秋海棠协会主席、苦苣苔协会保育委员会和学生奖学金委员会联合负责人斯蒂芬·马切耶夫斯基、菲律宾分类学倡议组织成员洪予斌和田代科分别以“美国秋海棠协会与秋海棠专委会:途径与伙伴关系”“后疫情时代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秋海棠和苦苣苔探索”和“越南北部秋海棠联合考察”为题进行分享。
随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阳和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韩永华介绍了“中南半岛球茎类秋海棠的系统发育”和“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董莉娜通过视频分享了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秋海棠属研究概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磊图文并茂地分享了云南大围山苦苣苔科植物,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秦佳奇介绍了上海植物园苦苣苔科植物迁地保育与展览展示情况。
苦苣苔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温放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研究现状。他说,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但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
目前,通过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濒危等级的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的物种保护新模式。他认为,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针对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是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广西植物研究所张书山和麦贵丹分别报告了中国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的设计、构建与实现和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DUS测试性状的比较成果。云南农业大学陆德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赖碧丹和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锦业分享了“石蝴蝶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研究” “报春苣苔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的研制”和“广西农科院秋海棠及苦苣苔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考察了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秋海棠和苦苣苔种质资源圃,会后赴靖西市考察秋海棠和苦苣苔野生资源情况。
2024年联合年会将于2024年9月在四川成都举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