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明和旅行部统计,2008年至今,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呈现显着加速增加之势。截至2017年末,全国在各级政府存案的博物馆达到了5136家,每年新增博物馆均匀在180家左右。
观众的增加更为惊人,最近3年每年的观赏人次增量都在1亿左右,到2018年末博物馆观赏人次已达到10.08亿。由于观众增加太快,本年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承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博物馆正处于“生长期的烦恼”。面临均匀每两天就诞生一家博物馆的速度,有国外媒体称“我国正在以超现实的规划开办博物馆”。
年青观众多了
观赏博物馆成为一种日子新方法
“把观赏博物馆作为一种日子方法”,当许多人尚把这句话作为口号时,来自杭州的姚熙远现已事必躬亲了10余年。从八九岁开始,姚熙远利用假日简直走遍全国,逛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博物馆。也得益于这个喜好,本年他收到了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年的堆集让我能很具体地说出申请人类学专业的原因。”姚熙远说。
在10余年的博物馆之旅中,姚熙远感受到了两点改变:一是国内博物馆的人气渐旺,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带着孩子观赏,也会更加专心于展品自身;二是国内博物馆的多元化趋势显着,除了保藏历史文物的博物馆之外,行业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我观赏过一些很有特征的博物馆,如矿山博物馆、某一菜系的博物馆。我国历史悠久,随便选取一个方面展示都很有文明内在。”姚熙远说。
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陈金廷同样是博物馆达人。高中时,陈金廷就整理出南京65家博物馆的信息,发布在微博上供游客运用。现在一到假日,他常常到博物馆观赏,仅南京博物院每年就要去20多次。
观赏了这么多博物馆,除了收获知识,还有心境。“有时候自己会很烦躁,心境会不好,博物馆的环境能让我安静。”陈金廷说。
现在像姚熙远、陈金廷一样喜欢观赏博物馆的年青人越来越多。各大博物馆的观赏者中占比最大的基本都是年青人。首都博物馆一项观众查询显现,18岁以下的观赏者和家人一同观赏的占到了43.9%。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查询也发现,19岁至30岁之间的观赏者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大,达44.62%。许多年青人把观赏当地博物馆作为出游时的必备项目。
北京大学文明资源研讨中心主任、我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剖析,跟着社会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年青人对高品位审美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高品质文明与盛行文明紧密结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显着。
各地热心高了
成为刻画城市形象、招引游客创收的重要途径
和曾经比,知名博物馆的人气越来越旺。陈金廷说,现在观赏南京博物院,必须提前一天预定才能观赏。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这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姚熙远说,“降低了门槛,不然100多个博物馆看下来,门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自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敞开以来,观赏者的人数就一向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国近九成博物馆完成免费敞开。有专家称,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明机构向社会免费敞开,堪称改革敞开以来公共文明领域影响最大的惠民政策之一,不仅对满足广大群众的精力文明需求、保证其基本文明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我国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现在,博物馆现已成为刻画城市形象、招引游客创收的重要途径,各地开办博物馆的热心更高涨。江西计划本年建造10家博物馆,其中包含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新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据江西省文明厅博物馆处介绍,目前江西70余个县(包含县级市)里只有6个县还没有博物馆,“咱们的方针是县县都有博物馆。”河南洛阳提出建造“博物馆之都”,计划到2020年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
观众现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和购物,越来越倾向于具有文明内在的旅行项目,我国人的文明需求正在蓬勃发展。据我国旅行研讨院(文明和旅行部数据中心)查询,本年春节期间观赏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明街区的游客份额别离达到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明演出的游客达到了34.8%。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说,群众有对文明的需求,博物馆也自动出击,凭借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前进。“现在大家都在微信中晒自己看展览的相片,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博物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改变了自身返老还童的形象,令人高兴。”郑岩说。
思想方法变了(本文内容版权归属聚展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发)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放下高冷,变得亲民
姚熙远的朋友看了文明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后对国宝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产生了爱好,便约他一同去浙江省博物馆观赏。到了博物馆他们发现,这把在节目里充溢传奇色彩的七弦琴周围聚集了大批观众。“我觉得,把博物馆和电视节目结合起来挺好的,许多本来对博物馆不感爱好的人在看了节目今后也会去观赏,这是向群众遍及传统文明的好办法。”姚熙远说。
一位网友在看了《国家宝藏》后谈论:“我国之所以是我国,绝不只是由于咱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由于咱们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不能只让考古文博专业的人知道,更应该让所有我国人知道。”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以为,《国家宝藏》不光改变了观众欣赏综艺的一种情绪和感受,也改变了博物馆的思想方法。
博物馆“触电”改变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形象——博物馆放下了“高冷”,变得“亲民”。软硬件条件的大幅提高以及社会服务认识的显著增强,是推进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青人很多下载;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探险笔记”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场活动的预定名额都被抢光;故宫与腾讯合作推出音乐创新大赛,开赛代表作《丹青千里》上线当日,视频播放量超越2500万,大赛主题“古画会歌唱”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2亿……
张颐武说,观众对高品质文明的需求一向都在,但曾经咱们在传播文明内在时,有时候显得直白和僵硬,没有尊重传播规律。《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之所以成功,便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传递了高品位的文明内在,把深厚的文明堆集和成熟的综艺制作模式进行了有机交融。
展望未来,张颐武以为,跟着文明消费认识更自动的年青一代的生长,未来我国会具有更丰厚、更有生机的文明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