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会资讯 电梯资讯 CIFF广州 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序言·赵健——春之进行时

CIFF广州 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序言·赵健——春之进行时

来源: 聚展网 2023-03-17 15:34:34 379 分类: 电梯资讯

《 春之进行时 》
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
序言

二级教授 / 上海大学  博导 / 澳门科技大学  博导 /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 / 中国高教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原职: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 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  / 广州市政府城市规划与建设顾问 / 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 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

《春又至、继续行……》

 
——补记于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重启之际

 
一年前的今天,小伙伴们虽不舍地搁置了“春之聚”,但却执拗地将“被静默”的“第三届”,平移至这柳暗花明的2023年的今天;

 
同样,第三届的序文《春之进行时》,虽巳“官宣”但随即也静默了整整一年——它见证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之间那跨越两年的730个日夜;它标志着从今天起“倒计时”——三天73小时之后将重启的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大幕!

 
去年不堪回首,设计与各业一样,乱云飞渡、跌宕起伏、险象环生、魔幻现实……但,令人惊讶的是,当2023柳暗花明、春之集结号重新吹响时我们发现:虽历经惨烈伤痕累累,但中国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人、设计品牌及设计团队:

都还在……

都还挺着……

 
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

被搁置了一年的内容,将重新展现;

被静默了一年的思考,将醖酿发酵……

 
第一届,我们曾从家俱产品突围——认真审视过行业自身;

第二届,我们曾软化家居族群的边界——力图织补需求与消费;

第三届,我们将穿行于人居环境的多维——努力缝合静态的物性与动态的感性;

……

展望下一届,我们须继续前行——学习融汇人机环境全域,逐渐聚焦“广义生活方式”。

……

 
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重启在即,让我们机智拿捏“口罩”的时尚与功能,灵活调适社交的尺度与距离,快速恢复久违的放松,以“报复性”的烈度相聚……共沐春风、同融展场、吮吸能量、碰撞思想——思创造的具体、想设计的无象;循情绪情感的本原、浸生活方式的圆融;联行为、气息、场景的和谐,集需求、文化、文明的美好……

 
以下即是一年前的《春之进行时》正文,它一字未改——其经365天静默所成的“时差”,或许可作为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重启和导览的参照……

 
赵健

2023年3月15日




春至。
离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的开幕尚有二十多天,广州即以连续多日的“极端温差”——摄氏5度至29度的大起大落——开始驱赶冬日,唤醒春天。
 
春风撫面时,再度相聚的老朋友们会欣喜地发现,今年又增添了不少携各类作品而来的新朋友——由于他们的加入,《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更接近“春色满园”;
 
与往年一样,小伙伴们仍以“当代”的名义,依当下之感悟,携明日之愿景,汇集一年来的创作,分享一年来的心得;今年,但愿我们能共同面对更深层的设计课题,共同展望更宽广的设计前景,以我们的心与力,共同融入设计业的中国潮、中国魂、中国运。
 
今年,策展团队仍以“进行时”,来凸显本届展览五大主题“应有的态势”。这五大主题分别是:LIVEin生活中、CREATEin创造中、VOGUEin时尚中、DESIGNin设计中、THINKin思想中。
 
我仍应总策展人温浩教授之嘱,为本届展览作序。

去年,我们曾以“纵与横双座标”,界定并推演这五大主题中四个部分的相互关连:
 
“思想”和“生活”为纵向座标——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的上下对应;
“设计”与“创造”为横向座标——是比翼齐飞和相辅相成之间的左右对应。
 
“VOGUEin时尚中”,作为今年的新增主题,本届的策展辞是这样界定它的:
——以潮流为核心,多元化探寻新生活的美学变化,以彰显中国时尚魅力。
 
我们还希望能以设计从业者和设计观察者的维度,对本次新增的“时尚”主题,能有别样的剖析和讨论。



LIVEin生活中
以品牌为核心,多维度探索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引自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策展辞

生活的形态可谓包罗万象,层出不穷。而呈现这“包罗”和“层出”的起因,则是“人”——围绕人的尺度和肢体特征,会包罗和层出与生活相关的若干“造型”的形态;围绕人的意识和需求要素,会包罗和层出与生活相关的若干“功能”的形态。

“包罗万象”,客观而自然地成为生活的“横轴”——其轴心是“人体”,其半径则是生活“内容”的质与量;质量决定着半径的尺度,进而也决定着“直径之圆”的广度与幅员;直径,是生活内容丰富和精致与否最直观的量感与浓度……。当下,作为设计从业者,在度量和思考《生活中》这一选题时,建立上述“包罗万象”之横轴式的观察方法,对于理解和建构设计介质与生活界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会是简捷而有力的。

“层出不穷”,则客观且自然地成为生活的“纵轴”——这条纵轴包括由上与下两端:其“固定的下端”为轴底,是生活“需求”的基础和起点;其“高度不断增高”的轴尖,是生活中需求的提升和延展;这条纵轴的轴心是“人心”(不断变化的需求);“时间”——不断变化的时代——则贯穿整条纵轴。同样,作为设计从业者,在度量和思考《生活中》这一选题时,建立上述“层出不穷”之纵轴式的观察方法,对于研究和把握与时俱进的生活样态,以及设计介入其间的方式,也会是简捷而有力的;

以生活的逻辑为基本视点,启动并进化自己的设计,是设计从业者的职业起点和大致稳定的从业路径。因此,设计首先始于对“人体”的顺应——依据此,必然发育并快速迭代人机工学、人体计测、行为心理、人机交互等设计运作的数据资源和刻度宝典;

同样,设计还始于对“人姿”的顺应——依据此,发育并快速进化着与“抓、取、拿、捏”等动作姿态及劳作节点相关连的设计,与“肢、腰、肩、背”等动作姿态之响应方式及支持界面相关连的设计,与“坐、卧、靠、倚”等动作姿态的支承基面及围合方式相关连的设计,与“跨、蹲、扭、站”等动作姿态之范围预置及区域互换相关连的设计……

如果能以生活的逻辑为基础,来观察并审视设计的着眼点,那么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涉及的巨细介质、巨细对象、巨细问题以及巨细需求,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显或隐、或直或曲地借助于尺度、力度、強度、挠度等“生活的节点”,以与人体或人姿形成合理的对应关系。其间所蕴含的复杂而不可名状的张力,既是生活之需的源泉,也是生活之美的表现。

以生活的“文化权重”为基础,来展开并迭代设计,是设计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从业路径。为此,首先建议设计人认真观察并深究当下最生动且具“范本”意义的文化生活现象之一:“圈层文化”。

“刚需之上”的生活品质,首先体现为生活类设计成果的“超越刚需”并“适度无用”——当一群人(而非一个人)高度默契并享受和追捧这类“无需和无用”之物时,当一群人(而非一个人)以类似的无需和无用之物作为沟通的媒介,以确立“一群人”内部的集体认同时,当一群人(而非一个人)还以类似的无需和无用之物视为身份证据,以形成“一群人”的集体标笺时,那么即形成了特定的生活“圈层”;

当层次相近、爱好相异的多个圈层同时存在并平行生长时,那么“圈层”就不再是个别單体而成为文化生态;当这样的多个圈层在平行时空中“圈內”相辅相成、“圈外”相反相成……即形成有活力的“圈层文化”;

有鉴赏力的人群和有品质的物件(或形式),这两者既是“圈层”最鲜活最基础的要素,也是“设计行业”最本质最坚实的运行条件。不同的设计成果,往往因被不同的圈层选取、使用并自然赋能,从而既释放出特有的文化意义与附加价值,与此同时也累积起丰富的关于“超越刚需和适度无用”的要素、内容、细节和标记……这一切,正是设计行业呼应不同圈层生活、进而呼应并拓展更广泛生活之需的有效途径。

除圈层文化外,设计人还应该认真观察并深究同样生动鲜活、且体量更大更扁平的另一文化生活现象——“阶层文化”。

特定“阶层”的生活状态,以需求的重复性和均质化为主要特征。同一阶层对生活之需最基本的选择和评价,往往在于设计物本身的生命周期:例如(物品)从新至旧的品质和外观相貌,新品价值与折旧价值的差异;另外,同一阶层对于更替与升级中设计物的选择和评价,则侧重于新旧之间感观的关联强度,以及有关使用“不陌生”和“新鲜感”之间的距离;还在于更替物品质同价格的比对和递进关系,在于更替物与同级消费水平的契合程度;再有,同一阶层对于升级新品的接受与否,还取决于其间潜在或显性的“阶层跨越”标签、以及“新消费身份”的收获感。

如果说“圈层文化”的消费特征是“自律自塑、自圆其说、自我认同”,因此与之对应的就应是精准锁定的小众设计和“闭环”设计策略的话,那么,“阶层文化”消费的特征,则应是“趋同从众、均质循环、小步递进”。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就应具“梯次化和改善性”,以形成“性价比、均好性、渐进性”三为一体的“开环”的设计策略。



CREATEin创造中
以艺术为核心,多层次探求新时期的创作力量,彰显中国创造魅力
——引自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策展辞

“创造”,其词义背后似乎与特殊、特别、不同凡响等意义相连。于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创造者似乎都应是“个别人、不一般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环境的形成,原先由繁多头绪和复杂环节缠绕并包裹着的神秘的“创造”,皆因技术的普及而“被分离和被稀释”,进而坦露出其间真正可称之为“创造”的成份——其实占比极小,其实是“创造缺位”;

同样,上述“繁多头绪和复杂环节的缠绕包裹”,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在当下技术手段密集、工艺材料密集、工法工序密集——与设计相关的制造业基盘太坚实太完备,真就是“什么都不缺”——那么,真的就只缺“创造”了。

创造之于设计,应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路径以及什么样的程度而存在、呈现并凸显呢?

今天,“创造”不再是狭义的“工种”,不再需区分明晰的类别。创造正逐渐成为现代设计运行中的“生态”——它以悄然的方式、以含混的身段、以零散的姿态,正“渗入”设计的方方面面,而非“嵌入”设计的某一两个环节。

“创造”对设计的“渗入”,首先体现为“要素重置”——具体来说,就是对已知或巳有技术及环节的梳理、调整和重置。各种技术及环节,其单体固然都是或大或小的“闭环”,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当程度上可由原来的单向、单一或固定,转换为多向、多元的新关系或新组合;同时,伴随着这种改变,往往还可大概率催生“意外结果”。因此,“要素重置”这类的“创造”方式,其内核及关键,就在于“试着拆解、试着重组,再试试……”;

“创造”对设计的“渗入”,还体现为对原有各构成要素作“加减乘除”的处理——具体来说:“加”,可以是对“原有”某要素的强调、增量或扩展,以影响并重构诸要素间原有的平衡关系,进而促成靶向更清晰的新份量、新平衡;“减”,可以是对原有某些要素的删除、减量或弱化,以简捷的手段整理出紧凑扼要的新脉络,由里及外地促成新设计逻辑的轻量化与高强度;“乘”,可以是对原有某些要素的“倍增”或“等比数列”类的强调,用优先、放大、强化等“组合拳”,叠加主体、凸显结构、可重复可衍展;“除”,可以是对原有诸要素的分类组合、分级排列、分区集成、分段衔接……通过这样的途径,系统地平衡诸如功能功效与做功成本间的权重,操作程序与工装环节间的权重,产品应用场景与产品生命周期间的权重等。

创造,尤其是应用型的设计范畴,其实与“灵机一动”关系甚远,与“无中生有”几乎不搭界。

创造的过程之所以主要表现为“渗入”,是因为创造首先得依据于服务客体——“人”(对设计成果)的各触点和界面。例如四肢、五官、肩腰;以及人(对创造成果)的“操控的力量”。例如:捏力握力指力掌力等,这些均不可变、是生理预设且只能顺应的;

创造的过程之所以主要表现为“渗入”,还因为它受限于使用者(人)的应用场景。例如:公与私空间、动与静设施、腾挪顺序、施展尺度等。这些场景因类型繁多,各有限制,其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互为作用,相互借位。

创造的过程之所以主要表现为“渗入”,还因为它受限于设计成果“作为产品”的制造属性——不同于艺术品创作,设计物的产出一般来说是复数和批量的,这就决定了设计的“创造”必须基于工作母机(机具)这个“主要成型手段”,工作母机既是“创造”的前置因素,同时也是创造的伴随条件;再有,因为设计物的本体一般来说是物质的,这也就决定了(本文语境的)设计的“创造”大概率是“材料优先”。特定的材料或复数以上材料种类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创造的基础和路径。同时,好的创造又是对材料特性的巧妙和合理利用。

创造的过程之所以主要表现为“渗入”,还因为它受限于设计成果“作为商品”的消费属性——设计中的创造,一般不会为特定的“个人”,而是为特定的“人群”。因此,“创造”本该有的独特性一般不适合“极致”和“绝对”的表达,而“均好性”和“最大公约数”才是(尤其商品类)设计中衡量创造力最重要的标尺。为此,那些充满独特性的“极致和绝对”的创造的成果,必须“化整为零”——必须以细小的“微粒”甚至“粉尘”,悄然地“渗入”设计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妥贴地对应(特定的)需求。

在设计范畴中,实际上关于“创造”的理念、内容、属性及权利,已不再独属某个环节、某个专业、某个群体、某个业态。创造,巳成为与设计产业链有关连的多重圈层共谋共进的“现象级”综合活动。

创造,当然更不应与艺术创作明晰切割、誓不两立。在当下,艺术的活动与运作其实越来越频繁地呈现诸多设计的创造特征;同样,当下设计的活动与运作,也越来越频繁地呈现诸多艺术的创作章法和手段。设计与艺术两者有关“创造”的理念尽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两者相融相通、相向而行。两者间实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间所呈现出别样的“边界含混”和别致的“形式胶着”,最能体现“创造”生态蓬勃的张力。



VOGUEin时尚中
以潮流为核心,多元化探寻新生活的美学变化,彰显中国时尚魅力
——引自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策展辞

时尚,作为凸显设计物表征与辨识度的重要一环,其最显著的实施路径至少可归纳为两个层面:

1、时空重置
2、形象的陌生化

关于“时空重置”,首先是通过对原有形体的解构,达至相对同类物表征的“异时空距离感”——即“抽离当下”之后的“异常时空距离”;其中,尤其注重以“解构”的强度差异,有策略有步骤地消解诸如“规则、型制、习惯、章法、标准”等形成的“固有即时感”;同时借助“刻意失序”等手法,肢解、阻断甚至拆卸原有设计环节及形象的认知序列,频隐频闪、“规避即时”,造成形态感知和判读环节的空白或盲区……由此达成异常时间距离感和空间距离感。例如在“时间范畴”达成:史前之感、昔日之感、明日之感、未来之感以及“不确定和瞬时错位”之感;例如在“空间范畴”达成:异地之感、异域之感、异邦之感、异次元之感以及“不确定和瞬时错位”之感……“不可解、不求解、求无解”——从而达成“时尚”现场。

关于“形象的陌生化”,可借助下述一组“比对例”来讨论:人们对“完整”基本熟悉,而对“不完整”相对陌生;人们对“价格”基本熟悉,而对“价值”相对陌生;人们对“秩序”基本熟悉,而对“自组织”相对陌生;人们对“舞台”基本熟悉,而对“后台”相对陌生……。注意:“基本熟悉”是因“本来就想让你知道”;而“相对陌生”是因“本来就不想让你知道”;

完整——与视知觉心理范畴的“完型说”相关。由“元素+结构”二元关系结成的认知心理期待,决定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对“完整”有着正向的预期和正面评价,于是人们对完整“基本熟悉”。

价格——与数字的明晰和精准相关。作为信息,它跨越文化、性别、年龄等进行精准传递;作为字符,其所指和能指能高度统一;作为结果,其内部的构成可用同样字符加以演算……因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对“价格”的认读与判断可谓自信而肯定。于是,人们对价格“基本熟悉”。

秩序——与行为心理相关。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或明显或隐性、或直接或间接、或严密或松散的秩序存在。秩序的主要功能是规范个人或人群的行为,为此,面对秩序,人的行为相对被动。秩序决定了人们理应熟悉并自觉遵循……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对“秩序”的融入与遵从,是下意识和自然的。于是,人们对秩序“基本熟悉”。

舞台——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正向呈现”相关。以脚本为基础,以表现形式为载体的内容,一般均按统一的意志、明晰的顺序,比选并剔除碎片及冗余的负面,严密整合被预选和预演的正面……为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对“舞台”的期待与舞台效果之间是主动的共情和天然的共识。于是,人们对“舞台”基本熟悉。

而“时尚”,则天然強调“基本不熟悉”,强调“逆预期、逆熟悉”:时尚在“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场合”,通过产品力和影响力,力求消解上述所例的各类型“熟悉”,而力求运用下述所例的各类型“陌生”,切入并凸显“时尚”的力量与价值:

陌生的不完整”——犹如一张“没有负担的白纸”,客观上有利于阻断并软化“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的所预期的“圆满”与“公式化评价”,从而展现出从设计端到商品端、从应用场景到传播途径、从个体到圈层(或阶层)别样的视知觉感受与消费经验;

陌生的价值”——犹如一张“没有负担的白纸”,客观上有利于阻断并软化“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的“认读经验”与“判断自信”,从而展现出从设计端到商品端、从应用场景到传播途径、从个体到圈层(或阶层)的别样的设计解读方式和“不规律”蜕变的意义链;

陌生的自组织”——犹如一张“没有负担的白纸”,客观上有利于阻断并软化“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的“认知行为惯性”和“从众趋同”的下意识,从而展现出从设计端到商品端、从应用场景到传播途径、从个体到圈层(或阶层)别样的行为智慧和顺势而为的多重价值;

陌生的后台”——犹如一张“没有负担的白纸”,客观上有利于阻断并软化“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的“无条件迎合”和“盲目被带入”习惯,从而展现出从设计端到商品端、从应用场景到传播途径、从个体到圈层(或阶层)别样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表达意识。

时尚,不再拘泥于常规设计所必遵的“解决问题”。因为时尚自身,就可“成为问题”进而成为设计的场景,成为文化社会的爆点,成为市场话题的引擎,成为商品通道的拐点……;另外,前述所例(时尚中)的“不完整、价值、自组织、后台”等词组,其“后面的内容”,本身就可涌现出丰富且绵长的“题材流”。如将这些海量题材,梳理并归纳为不同类别的“题型”,那么,“时尚”的创作过程即成为活用(而非“解决”)自身诸命题(而非“问题”)的过程;时尚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将越来越多的所谓“自身问题”,转换并累积成时尚的“超级内容矩阵”。

时尚的“单体周期”一般来说是短暂的,而时尚涌现的“速率和节奏”则肯定是高频次和高烈度的……这决定了时尚设计的价值达成,不会是单一脉络,而是多元复杂社会能量的“围合聚能”和“筛淘累积”。也因此,时尚的“运作节奏”以及时尚的“发生共同体”各环节之间的相互站位、相对维度、以及行进路径和交互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时尚设计”的未来价值。



DESIGNin设计中
以创意为核心,多方位探讨新消费的前沿趋势,彰显中国设计魅力
——引自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策展辞

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和必须的加速度,全球大变局的严峻和具体,因新冠疫情而导致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目前的设计环境及营运方式等,都确实难以为继。这既是设计全行业显而易见的难关,也是全行业脱胎换骨转型的重要时间点——不转不行、不破不立。为此,全行业不得不客观认真地检讨过去,盘点“库存”及资源,重新梳理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运行脉络,重新确定技术路径和理念基点,重新定义当下的设计属性及与相关各业的联动机制,重新搭建设计业内部各分野的集成方式、矩阵体量以及运作场景。

在本文的“语境”内,拟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设计业当下及未来应努力调整的“五大版块”:

1、人居版块
——多维性、标志性

题材诠释
信息编织
节点演绎
美学介入

2、传播版块
——伴随性、演绎性

时点处理
焦点抓取
媒介编织
传播选择

3、产业版块
——成长性、科技性

技术选配
界面智置
场景搭建
体验细化

4、综媒版块
——渗透性、交互性

爆点抓取
时效建构
终端集成
渠道互联

5、艺匠版块
——个别性、情感性

单品定义
手造优先
溢价强化
提质限量

现以其中的“版块1、人居版块”为例展开讨论:

营造和建构意义上的“多维性、标志性”,属人居版块既极端依赖“物质”,又以“极度非物质”的方式呈现价值的范畴。

其“对物质的依赖”不言而喻——人居版块的基本单元就是物质的,即使其“非物质”的最小单元(例如人居空间中的孔、洞、缝、隙等)也往往由物质围合而成;人居环境的丰富性基本由物质决定——无论“达成丰富”的要素是(空空如也的)空间本身,还是填充进空间的其它内容;同样,不完整的空间或被损毁的人居环境,也往往与物质的欠缺和物质的受损程度紧密关联;

其“以非物质化方式呈现价值”,这不仅显而易见,而且是“极端”的——无论对人居环境的评估,是基于安全还是基于品质;不管对价值的描述,是关于象征还是关于功能;无论对人居价值的延展,是有关文化还是涉及艺术;不管对价值的比照,是有关信息层次还是涉及行为伦理……几乎都属“非物质”的范畴,而且都看似有意无意,实则竭尽所能地在与物质“厘清干系”。

本文语境范围内的设计,大约应从下述几个路径,“嵌入”(或融入)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运作的人居环境设计产业链中。

题材诠释

工业化和标准化运作的先进性,在于高效、准确,在于可重复、易施工。然而,当“高效”达至某个峰值,其“准确”的价值即会下降为“常态”和“本该如此”;同样,当“可重复”达至某一量级,其“易施工”也将不再成其为“优势”……。在当下及未来,如何在“工业”的肌体中注入“人文”的因子,如何在“标准”的体量中切入“非标”的内容,这是设计转型和设计叠代的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明天及其未来的设计,须借助于“题材诠释”这一路径,力求分解出多义和可连接的若干单体,以归纳出别致和可变化的组合——为“工业化”点题开篇,为“标准化”点痣增肌——让“工业与标准”的“大骨骼”上,能有温度有性格,能漾溢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信息编织

随着时代的推演与技术的迭代,“人居”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推演和迭代。换句话说,建构意义上的人居以及科技意义上的建构,会逐渐退居至“基础”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之上,将有更多的人机界面、人机体验、人机交互……,大幅度高密度地成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其间虽仍有“工业”,但它是被细分的工业、被切换的工业、被混搭的工业、被柔化的工业……;其间虽仍有“标准”,但它是非线性的标准、是智能化的标准、是拟人化的标准、是可兼容的标准……;这些要素可统称为“非制造优先”,它是因应人的行为和情感之需,而形成的庞大“信息集群”。因此,明天及未来的人居版块,须借助于“信息编织”这一路径,为围绕“人机界面”的信息触点、信息链条、信息版块及信息环流来梳理布局,切分并搭载更合理的层级和强度,编织并串连更流畅更兼容的系统。

节点演绎

工业化和标准化,在强力助推人居工程的规模与当量,提升人居材料的质量与工艺的同时,也自然大幅度产生着过去没有或者不明显的“材料盲区”和“节口空白”。基于大工业的立场,这些“盲区”,往往是因流水线系统的运作逻辑而“顾不上”的“非大宗”部分,或者是虽“能做”但很难同步“高效”的部分;同样是基于大工业的立场,这类“节口”,无论是制造工艺流程或材料处理环节,都因与大宗主材的“多快好省”产出模式格格不入、顾此失彼所至。然而,当下及未来人居版块设计份额的增长点,却极有可能就存在于这类“流水线下大宗材”的盲区和空白之中;

以上这类“新增长点”的设计逻辑,一言以蔽之就是“连接”——需要聚焦“连接”的价值、丰富“连接”的线索、演绎“连接”的部类、拓展“连接”的话题……明天及未来的设计,须借助于“节点演绎”这一路径,搭建并衍展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设计理念和程式,这不是“被动和辅助”,而是将设计的进化,融入人居版块“本应如此”的“庞杂和巨构”的各角落之中;另外,人居版块的设计生态能否优化,还有一重要前提,就是能否有效杜绝行业内部“自嗨”的无意识。

美学介入

如果前述有关人居版块的讨论均属“建构”的维度,那么这里所言的“美学介入”,则属“情感”的维度;如果说建构的维度主要存在于设计链的“中端”——与工学、制造及技术等直接相连的话,那么“美学介入”则主要附着于设计产业链的“前端和末端”——其中,“前端”侧重于对感性需求的捕捉与抓取、新旧衔接的研判及“供、需、制、销”间关系的顺滑;“末端”则侧重于感性的设计描述、直接价值和溢出能效的输出及衍展、关连成果的意义串连、以及联接共情、传播支持和品牌力塑造等环节的整合。

“美学”虽包括但又远不止于视听知觉及艺文展演等形态和内容;“介入”的方式也远不止于(与工学的)“结合”或(对方案的)“创意”,美学是柔性路径、模糊边界、深度差异、性质差异等的合理参与。“美学介入”与艺术学、人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及营销学等学科直接相连。

美学催生设计的意义——勿庸置疑,设计的起点是“发现问题”,然而“问题”往往是经“人”发现或由“人”认定。也因此,在发现或认定的过程中,除科学及理性的作用力外,感性的认知和体验的作用力也占极大的比重。发现问题需“经由人”,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也同样需“经由人”——得靠“感性的认知和体验”助力——得靠“有差异的”个性的偏爱甚至偏执来促成。

美学衍展设计的价值——设计的执行,大概率依附于对物理材料的处理与塑造。这个处理与塑造过程的基点,是规范的稳定技术和标准的稳定材料。但设计实务中的优化或升级,则往往更多借助于以下的机缘与条件,例如:适当改变技术程序,以生成“意想不到的”加工痕迹(效果);适当“扭曲(改变)”材料特性,以催生“不可思议的”特殊性向;在标准程式中揉进“非标准”,在机器制作中嵌入“人工手造”……这些对“技术逻辑”的柔性及非线性改造,以及对“标准逻辑”巧妙且神秘化的处理,均属“利用随机”抓取设计感觉,均属借助美学衍展设计的价值。

美学护航设计的环节——本文语境中的设计内容,大多涉及人机关系、交互场景、界面友好。为此,与人体尺度关连性越高的设计,与肢体接触越频繁紧密的设计,靠身体能量直接或间接操弄的设计,以及全部(或大部分)形廓置于视觉或触觉阈限之内的设计……其(设计实施过程的)大多数的实操环节,都不得不“美学评价优先”。因此,在设计链中,对上一环节的“复盘”得“美学评价优先”——以决定权衡取舍、强化消解、承前启后;对下一环节的“启动”也得“美学评价优先”——以确定如何拼合对接、丝滑接续、顺势而为。

美学主导设计的传播——同类设计迭代的依据,不会仅限于巳有的“功能功效”;设计物难以避免的“同质化”,决定着设计的价值“仅剩微差”并且持续递减;消费侧对产品类型的固有预期及评价定势,决定了对设计价值的“表述”必然苍白和无底气……;但是,如果转换为“美学”逻辑,则有可能自然扬弃过往的套路和用辞,“以人为本”地展现设计师人格及设计师群体的鲜活,再现设计“后台”的“鲜为人知”,从而满足消费侧的好奇与探密,激发供需双方的默契、共情及“脑补”的自觉;借助美学逻辑处理设计的应用信息,可巧妙扬弃过往套路和用辞,艺术地凸显设计物的若干侧面:例如“非功能”的情感魅力或交换价值;例如特定的“产品介质”转意于“它话题”的复合场景;例如凸显“意外性”,以形成有效的“记忆高点”;例如活用“高于生活”的产品应用场景、“低于生活”的产品源起场景、“超越生活的产品幻化场景。总之,明日的产品传播主流,基本不再是“介绍有用的”,而将会是“玩转无用的”。



THINKin思想中
以智慧为核心,多学科探究新发展的学术理论,彰显中国思想魅力
——引自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策展辞

1.“绿色”的维度

合理与兼容

“合理”的底层逻辑应该是:
最基本的需求、最简约的构造、最少种类的材料、最简单稳定的工法……;材料寿命与使用周期的匹配、存在状态与存在环境的相适,恰到好处的性价比、点到即止的溢美度;

“兼容”的底层逻辑应该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白手起家”式的基础调研、最大限度地避免“从零到一”式的“非标”或非共享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单一专业孤立的线性运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仅靠个人经验的群体操作……;“兼容”当然还包括设计诸环节中因范围、界面、数据、场景的“互恰性”而自然生成的共享平台、包括按“机器逻辑”(而非产品品类)梳理集成的材料样品、加工处理、供应物流、过程回朔等系统的扁平化水平……;

“合理与兼容”看起来是关于节约和精打细算的命题,其实是有关制造业与设计业之间频繁但不规律的互融与摩擦、有关从物理介质向综合介质转化的设计业走向、有关设计和设计师之间的二元相对、有关整合并激活已有资源等的认识论;同时还是有关“单体纯化、关连群化、网状集成、矩阵整合”等设计业的未来建构的方法论。

产业链闭环

其中“链”的基本概念,当然是指“起承顺序”。然而,链式结构中的每两个“环节”,无论内容、体量及其“在链中”的角色都不尽相同;在实操过程中,不仅各环节间的顺序不见得必须“固定”、而且往往“不依先后”、可以并列或“成版块”地“非顺序”呈现;也正是这些“不固定、成版块”的呈现状态,在凸显设计的艰辛沉重同时,也折射出设计可变化的丰富潜力。

由基础级的产业“链”,到完备级的产业“闭环”,表象上仅从“线型”转换为“环型”,而实际上首先是“头尾相接”、继而是“径向对应”。其中,“头尾相接”的意义,在于紧接“产品力周期末端”的群化弱化淡化阶段——“无缝”接入活化设计或设计替代的环节。继而再连接、可持续、再利用……开拓出“循环和转移性设计”的新的维度;

“径向对应”则是通过圆心,180度直线相连的任何两点(环节),都有可能结成“超越链状”的新型共生关系,从而派生层出不穷的丰富的设计组合。为此,以“头尾相接”和“径向对应”串联起来的方法论,亦是设计师及设计群体自我锤炼思想力的重要课题。


2、“友好”的维度

內化——“有距”的柔性体验

柔性的体验,首先是指“非操作层面”的人机距离。例如伸手所及的近距、目力可读的中距、以及话语可及的远距……;例如在这样的“距离梯次”之内,人与设计物之间的交感、印象、气场以及可记忆的节点、以及可延续记忆的要素。未来,“友好的维度”有望成为设计的全新领域,这一领域将超越狭义的“客群维护”层次,依从视知觉与行为心理中若干未涉及过的刻度和座标,具体而细密地深耕与“感应和吸引”有关的各种“有距体验”,并将此作为新设计路径,用以捕捉并升华(设计)品质的展现逻辑和形态的魅力触点。

柔性的体验,还指与设计物“未照面阶段”的展、陈、售场所的意象输出、数字媒体界面的软硬信息、数据及规范形象的浅阅读式呈现、社会及文化活动中的“非直接”推广等。这些看似本属“准专业”内容,未来将越来越接近于“设计内圈”,甚至成为设计的中核。

外化——介入价值的主线

设计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对自身设计成果不仅应认同满意,而且还应是“成果物的体验者”甚至是“持有者”。为此,“设计友好”还应思考以下的维度:设计师可否从新品的概念建构者,接续并成为技术方案的提供商——因设计输出中的大量资源,能影响甚至左右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价值;从产品定型并量产的制造伙伴,接续并成为资产解决方案的推手——因确立后的设计成果,其间应蕴含着多种投资方自身并不熟悉的资金组合与配置的可能……

以设计为原点,借助于“设计友好”,挖掘并拓展更多的连接,以参与投资、制造、商品、销售、运营的“资产闭环”,多节点、甚至“全程”介入资本的运作。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条件下,“设计”早巳不再是“艺术+创意+美感”并以“设计收费”简单贯穿的服务业。设计这一“不旧不新”的行业,正在快速改变自己的“团块”形象,而以“水银泻地”般的崭新态势,正逐渐渗入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几乎所有拼图块和链接点。

设计行业发育和行进的“单向”与自闭,在当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已造成关联要素的极大浪费、流失和内卷,这些已经很难再“视而不见”。能否主动认识并创造性利用愈加宽广的新设计版图,是甘当永收设计费的“乙方”,还是从“造物”的低层级攻至“介入投资,创造客户”这样的“互联”高层级——这应是“设计友好”中最实质的思考维度。

“设计友好”还极为浅表,目前还未与资本真正密切交融过。而在当下,资本及形成资本矩阵的直接或间接的庞大圈层可谓相辅相成,它们借助于时代所释放的转型强度,巳经远高于设计本身;

以下仍是“思想中”版块应面对的思考內容,因本文篇幅所限,故仅列提纲:

3、“造物”的维度
价值链系统的预置力
非线性触点的活性化

4、“情感”的维度
外化场景的多元衍展
内化体验的细微呈现

5、“传播”的维度
信息的集散与处理场
情感的交互与调适器

…………

如果说,本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五大主题中的“生活中、时尚中、设计中、创造中”,当属设计界小伙伴们熟悉的“形而下”范畴的话,那么新增的主题“思想中”,则相对“形而上”了。愿小伙伴们仍以对设计艺术的热情去接近它——最好还能邀上你们“圈外的”朋友——新的小伙伴们!

与前两届一样,本《序文》力求遵循策展思路,但愿无毒无害。
祝福《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


诚挚的赵健
2022年3月8日

- END -



进入小程序

解锁更多惊喜



关注视频号

随时GET家居圈的新鲜事儿



浏览更多展会资讯,尽在中国家博会官网 

www.ciff-gz.com

www.ciff-sh.com


资讯背景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咨询
电梯行业展会
德国纽伦堡电梯展览会
2025.10.14-10.17
INTERLIFT
俄罗斯莫斯科电梯展览会
2025.06.07-06.09
Russian Elevator Week
韩国首尔电梯展览会
2024.11.13-11.15
ILEK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电梯展览会
2025.04.24-04.27
Asansör Istanbul
巴西圣保罗电梯展览会
2023.05.09-05.11
Expo Elevador
美国电梯展览会
2024.09.23-09.26
NAEC
中国上海国际电梯展览会
2024.05.08-05.11
WEE EXPO
马来西亚吉隆坡电梯展览会
2024.06.26-06.28
ASEAN LIFT Expo & Forum
中国(廊坊)国际电梯展览会
2024.04.21-04.23
LIFTEX LANGFANG
意大利米兰电梯展览会
2025.11.19-11.21
Global Elevator Exhibition
越南胡志明电梯展览会
2024.12.05-12.07
VIETNAM ELEVATOR EXPO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