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会资讯制冷资讯“智联冷暖 共享未来”2025年第36届中国制冷展技术报告(第九期)

“智联冷暖 共享未来”2025年第36届中国制冷展技术报告(第九期)

来源: 聚展网2025-09-26 11:55:32 56分类: 制冷资讯

图片智联冷暖 共享未来

2025年第36届中国制冷展

技术总结报告(第九期)

学术交流

本节作者「南京工业大学 颜承初教授、徐逸哲讲师、刘慧芳讲师、硕士生张雨函、硕士生周晨鑫、硕士生向唯、硕士生王梓」

中国制冷展作为制冷行业的重要盛会,学术交流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在本届展会期间,丰富多元的学术交流活动成为一大突出亮点,具体涵盖1场主题论坛、46场专题研讨会以及26场技术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学术交流,对国家“双碳”战略以及绿色制造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度剖析与解读。同时,活动聚焦行业内的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尤其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并对制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系统性的研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方向指引。

PART.01, 主题论坛

4月27日上午,2025中国制冷展主题论坛在开幕式后正式拉开帷幕。在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国内外学术与产业界的4位知名专家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深入分享,报告主题涵盖“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上海加速器光源大科学装置技术突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制冷行业的责任担当”以及“制冷领域天然制冷剂的技术演进与产业化路径”。与会专家结合技术趋势、行业责任与绿色转型需求,为制冷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

本次主题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徐宗本院士作题为“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的主题报告。徐院士系统阐述了大模型的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其跨领域赋能路径,为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建议。

徐宗本院士指出,大模型本质是具备“规模足够大、训练足够充分、展现智能涌现”特征的深度学习系统,其构建依赖三大核心要素:大模型(具有特定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如同超大容量的“大脑”)、大数据(规模大且能反映真实世界、达“量变产生质变”程度的数据集,类似海量“知识”)以及大算力(由高性能计算硬件与分布式架构结合而成,为前两者提供计算资源支撑)。大模型的训练需经历三个阶段:自监督训练(预训练)通过海量数据构建基础模型;有监督训练(微调)利用专业数据集形成行业模型;奖励建模训练(对齐)则确保模型符合行业标准与伦理规范。当前大模型技术仍处于变革阶段,其创新形式以产品驱动为主要特征。

在赋能模式与应用领域方面,徐宗本院士重点介绍了四种典型模式:① 专有知识库构建:通过记录领域专家与大模型的对话式研讨内容,结合知识提取技术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已成功应用于上海电气工业机器人制造、特变电工变压器试验、兰天智慧监理及高等教育AI辅导员等场景。② 大模型操作系统(OS)构建:通过统一管理企业大模型能力、构建MCP适配层实现IT系统快速对接,并配套智能体开发工具集,该模式已在广汽埃安工业脑项目落地。③ 分诊式大小模型协同:通过工业场景数据汇聚与知识互联体系,实现缺陷溯源与工艺优化,应用于PCB品质分选、光伏硅片良率提升、工业零件识读及半导体LED良率优化等领域。④ 数字经济双移动平台实践:以权威实验室为载体,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双向对接,完成高质量赋能,包括AI产业资源聚合、技术验证与企业诊断服务。

徐宗本院士在总结中强调:“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推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智慧社会演进,已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上海加速器光源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刘波以“上海加速器光源大科学装置”为题,介绍了该领域最新进展。

刘波主任首先对加速器进行科普:加速器全称为“带电粒子加速器”,通过人工方法产生高速带电粒子束,依据粒子类型、轨道和能量可分为多种类型。其结构复杂,涵盖物理系统、微波/高频系统、束测系统等,各系统协同保障加速器稳定运行。加速器应用广泛,覆盖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工业生产、前沿科研及肿瘤治疗等领域。加速器光源(如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因高亮度、高准直性和波长可调性,成为多学科前沿研究的关键实验工具。

刘波重点介绍了上海三大加速器光源装置:(1)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第三代光源,能量为3.5GeV,自2009年5月开放以来运行稳定,配备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SSRF在“纳米限域催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新冠特效药研发、热电材料突破、胚胎发育调控机制及反铁磁自旋分裂研究等领域成果显著。(2)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SXFEL):项目分两阶段实施,总长度532米,具备电子能量、光子能量、脉冲长度和重复频率等参数,2023年开启用户运行。SXFEL覆盖“水窗”区域,在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3)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目前正在建设中,设计能量、脉冲持续时间、光子能量和重复频率等指标先进,预计2026年初首次运行。SHINE规划多条FEL线和实验站,线性加速器结构复杂,低温模块采用先进技术,配套低温系统部分已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刘波总结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加速器光源领域持续投入。目前,SSRF已稳定运行并取得丰硕成果;SXFEL开启用户服务,发展态势良好;SHINE建设稳步推进,未来将为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我国科研水平迈向新高度。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制冷行业的责任

在中国制冷展主题论坛上,中国制冷展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发表题为“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制冷行业的责任”的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制冷行业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和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深入分析了行业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技术路径。

李教授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建筑与工业领域制冷需求激增,推动行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成为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关键议题。未来,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制冷负荷将进一步攀升,对行业能效提升和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制冷行业需切实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并在全社会绿色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

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与碳减排目标,李教授分析了制冷行业的关键地位。他指出,建筑领域能源消费占比高,降碳潜力显著,尤其是冷热负荷高度依赖电力系统,使其在低碳能源替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建筑领域冷热能源需求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低品位能源,但现有制冷系统存在峰值负荷高、季节性波动大等问题,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高效消纳。为此,他提出通过降低系统峰值负荷、优化用能结构、强化需求侧响应及调整设备运行策略,提升能源系统调节性能与运行效能。此外,推动行业向高温供热延伸,促进冷热电联产协同发展,将为碳中和目标开辟新路径。

针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李教授提出以“三更一协同”为核心的技术路径:一是利用更低品位冷热能,通过建立冷热负荷品位分级体系,推广双温热力站等技术,提升低品位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更高品位热源制取电力,加快高温热泵等设备研发与应用,优化工业余热回收技术;三是促进冷热与电力协同调度,构建“光储直柔”系统与制冷负荷的智能响应机制,推广新型蓄冷技术;四是开发更低GWP的制冷剂,加速天然制冷剂工程化部署,推动新型环保制冷剂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化。

李先庭教授最后强调,制冷空调行业不仅需实现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更应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其他行业协同转型。尽管当前面临技术瓶颈与成本制约,但其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潜力巨大。聚焦上述核心方向,制冷行业将在能源系统优化及“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关键作用。

制冷领域天然制冷剂的发展

欧洲制冷部件制造商协会(ASERCOM)主席Marco Masini先生以“制冷领域天然制冷剂的发展”为题,系统阐述了行业在法规、技术及安全层面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Marco Masini指出,ASERCOM正积极推动制冷、空调及热泵行业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向安全、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欧盟新版FGAS 3.0法规(2024/573号条例)加速了制冷剂从高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向天然及低GWP替代品的过渡,目标是在未来数十年内逐步淘汰传统氢氟碳化物(HFC)。该政策在强调环保目标的同时,允许成员国在技术或经济条件受限时提出适应性调整申请,以平衡转型挑战。

天然制冷剂(如CO₂、氨、丙烷)因其极低GWP特性,成为替代高GWP制冷剂的核心方向。然而,其实际应用仍面临多重障碍:CO₂制冷系统需通过高压优化技术提升能效;氨制冷剂因毒性需配套严格的安全管理规范;碳氢化合物(如丙烷)的易燃性则要求系统设计满足防爆与压力设备标准。为此,ASERCOM发布了第四版《可燃性制冷剂指南》,涵盖风险评估、安装规范及人员培训等全流程管理要求。过渡性方案如HFO类制冷剂虽已部分应用,但其潜在化学残留问题正引发监管,欧盟相关限制提案或进一步压缩其市场空间。

Marco Masini强调,行业需更好地权衡能效提升与环保目标。部分低GWP制冷剂在实际应用中能效较低,可能间接推高整体能耗。ASERCOM建议优化中小型设备(0.2-5 kW)的最低能效标准,并通过技术改进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求平衡,例如将COP从1.50-1.65提升至1.60-1.75。此外,压力测试与防火安全规范作为系统安全的核心环节,需通过欧盟成员国间的法规协同与标准互认机制,突破因法规差异导致的市场准入壁垒。

未来,政策协同与技术突破缺一不可。欧盟需整合生态设计、制冷剂管理及化学物质限制等多维法规,避免政策冲突阻碍行业创新。同时,加速天然制冷剂技术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推动氨和CO2的使用。ASERCOM呼吁提升政策灵活性,支持中小企业平稳过渡,并通过专业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短期可依赖过渡性技术方案,但长期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减少对原生制冷剂的依赖,最终实现安全、高效与可持续的三重目标。

PART.02, 专题研讨会

本届中国制冷展共召开46场专题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围绕制冷与空调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及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研讨内容涵盖基础技术研发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多个层面。以下从制冷与空调低碳创新技术、AI赋能与智能制冷热泵技术、工业制冷与特殊环境应用、制冷剂及未来制冷技术探索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

制冷与空调低碳创新技术

在本届制冷展的专题研讨会中,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低碳创新应用成为核心议题。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特殊环境通风技术、数据中心冷却方案以及建筑与家居低碳发展的协同路径。大家一致认为,低碳化技术创新与建筑场景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制冷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方向。

专题1:节能降碳产品与技术

“节能降碳产品与技术”专题研讨会由北京工业大学李红旗教授主持。会议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与产品创新,旨在展示我国制冷空调行业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步,推动节能降碳产品与技术的发展。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部长王现林针对变频空调低碳动态运行关键技术,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空调动态能效寻优控制技术、房间负荷自学习自适应技术、高适用性AI芯片以及基于实际负荷模拟的空调动态能效评价方法。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研究所所长王飞分享的报告为“家用中央空调节能降碳关键技术”,聚焦家用中央空调器节能与舒适性协同优化,阐述了高效换热、智控策略等系列技术以及相关试验数据与案例验证,为“双碳”目标下制冷空调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探讨交流的新路径。

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杨汉介绍了120℃超高温热泵整体解决方案,并针对在“双碳”背景下如何助力工业节能改造,分享了谷轮在超高温热泵解决方案中的产品布局以及工业高温应用案例。

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李丽娜讲述的“超低温复叠式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技术”,为我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清洁能源供热等应用提供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统括部副部长周丹针对多元热需求场景,提出了利用高效热泵产品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分析了氨复叠热泵等多种热泵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热泵产品的节能效益,为行业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客户支持经理李永森针对正压液浮无油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了磁浮离心机与液浮离心机的能效范围、机组搭配组合的大小机切机方案等。

专题3:数据中心冷却技术

本次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邵双全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吴伟副教授共同主持,聚焦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的关键作用。参会者围绕高效冷却架构、液冷技术等前沿方向展开探讨,并分享了典型应用案例。

俄罗斯数据中心运营商IXcellerate公司技术总监Sergey Vyshemirskiy以“AI算力下的数据中心建设——俄罗斯数据中心冷却解决方案”为题,介绍了俄罗斯市场在AI算力快速发展下的冷却挑战与创新方案,并未来技术方向进行了展望。

清华大学李震教授对《中国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4》进行了解读,系统梳理我国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现状与趋势,重点总结液冷行业发展概况,并结合案例介绍多种液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宁波博士作了题为“数据中心多尺度协同建模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热环境预测研究”的报告,指出准确掌握热环境对突发事故应对至关重要,提出构建多尺度协同仿真体系并融合深度学习技术,实现高效预测。。

霍尼韦尔的高级研发工程师陶滔分享了“低GWP制冷剂在数据中心两相冷却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强调高效散热对芯片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介绍霍尼韦尔在低GWP环保制冷剂方面的两相冷却技术研究及成果。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王升以“数据中心低碳冷却与智慧升级的思考与技术探索”为题,分析节能降碳冷却技术趋势,分享泰山楼宇智控系统等多种创新技术及其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例。美的楼宇科技的行业方案负责人谢向宇作了题为“风液融合,极致低碳智冷实践与分享”的报告,指出构建低碳绿色冷却体系的重要性,介绍美的整合的水、风、氟、液冷四大解决方案及风液融合典型案例。丹佛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张乐平作高工提出了“低PUE数据中心高效冷却系统方案”,分享针对不同规模数据中心的基于无油磁悬浮技术的风液融合系统、相变多联系统及冷板式液冷系统。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的高级销售工程师杨磊介绍了“预制水力模块——驱动算力基础设施的快速部署”,阐述预制水力模块在高效、灵活部署方面的优势,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实现快速落地安装与高效交付。广东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何文锋副总经理作了题为“数据中心冷却设备节能节水技术分享”的报告。何总强调了冷却塔的核心地位,提出利用变频控制技术、自然风及闭式冷却塔等手段提升能效、降低水耗及污染,并给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优化策略。

最后,香港城市大学的吴伟副教授作了题为“无人机和机器人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他指出高效可靠的热管理技术对于保障无人机与机器人的运行性能、能效水平及长期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对当前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热管理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专题8:暖通空调与建筑低碳发展

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潘云钢主持,聚焦空气源热泵与高温热泵技术最新成果,以及零碳技术与全电气化应用的工程实践。多位企业代表与专家分享了暖通空调产品前沿进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倪龙教授作题为“空气源热泵创新发展助力建筑低碳化”的报告,结合热泵技术研究态势与“煤改清洁能源”政策,梳理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运行、除霜控制、能效提升等关键技术上的进展,并强调了其在建筑低碳化中的关键角色与广阔前景。

丹佛斯(中国)首席技术顾问康庄作题为“精确控制下的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解决方案”的报告,强调了系统全生命周期内高效与舒适性能的重要性,提出需在能源供应、网络传输及用户终端间实现高效协同与精确控制。他结合国内外经验与丹佛斯产品实践,提出了压力无关控制理论,为系统优化提供了指导。

东华大学钱明杨讲师作题为“数据人工智能在建筑制冷设备能效提升研究初探”的报告,指出通过智能算法挖掘空调系统大数据,可精准识别设备运行模式与性能,为标准制定与机组设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释放AI技术在提升能效方面的潜力。

参考资料:

中国(北京)制冷展

CR EXPO

举办地区:北京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北京市顺义区裕东路55号院

展览面积:60000㎡

观众数量:80000

举办周期:1年1届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咨询
门票预订
展商名录
中国(北京)制冷展
CR EXPO
2026年04月08日-04月10日
展位申请
门票预订
展商/电子会刊

制冷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