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在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表示,将进一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起草《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在2021年版明确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5个重点行业25个重点领域能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印染、化纤、造纸3个行业,并增加了乙二醇、尿素等11个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整体来看,我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以能效水平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各项工作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关键抓手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技术创新引领重点领域效能提升,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打造龙头标杆示范企业,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绿色转型。
行业层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建立了科技创新研发攻关新机制,创新性地采用“赛马”竞争机制,汇聚起行业内外科研力量,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重点围绕建材行业节能减污降碳的重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等开展科技创新与攻关,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安徽海螺集团建成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线;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首创水泥熟料生产与多种替代燃料利用、旁路放风灰提取高质钾盐、余热蒸汽和废渣制备高性能墙材的低碳环保一体化工艺新技术;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采用低碳化、智能化技术设计的槐坎南方水泥生产线煤耗低于94kgce/t,综合能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在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期间调研了解到,浙江省已发布2022—2025年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分别建立技术改造企业、改造项目清单,引导重点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
水泥方面,浙江省组织属地企业加快推进现有4000t/d及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推广应用低氮燃烧、富氧燃烧、高温风机智能换热、辊压机终粉磨、智能化控制、第四代篦冷机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合理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料,提高水泥粉磨过程中固废资源替代熟料比重,提升固废利用水平。平板(光伏)玻璃领域,推动湖州、嘉兴、绍兴等地区加快推进旗滨、福莱特、嘉福等玻璃企业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应用大吨位一窑多线熔窑工艺、全氧富氧助燃工艺、窑外预热预分解技术、玻璃熔窑全保温技术、自动化配料、熔窑、锡槽、退火窑热工智能化控制技术、余热余压利用、分布式发电等节能技术工艺实施改造。
到今年年底,各地水泥熟料、平板(光伏)玻璃、陶瓷砖等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产能比例应达到100%;到2025年年底,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应达到50%以上。
绿色金融是绿色转型的有效动力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绿色金融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杠杆,能有效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部门流向低能耗、环境友好的部门,促使能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同时,绿色金融在提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资金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早在202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货款、绿色债券开展综合评价,加大激励约束,并为绿色理财、绿色信托预留了空间。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配合产业主管部门制修订各行业低碳转型政策文件,参与碳市场建设,明确绿色金融支持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围绕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的三大功能,构建起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转型金融标准,专项用于支持传统高耗能领域低碳转型。
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结合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和客观能源结构情况,先后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先贷后借”模式,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激励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环保、能源转型、节能降碳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并降低融资成本。据了解,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两项工具已累计使用超6500亿元,支持企业超4000家。在各项政策的综合推动下,今年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已接近25万亿元,同比增速38.3%。同时,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地区需求,先后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
据了解,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规模达3.5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003亿元,增幅达20%,绿色贷款规模持续多年位列同业第一。工商银行的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贷款主要投向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企业建设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绿色转型升级改造项目,支持企业实现节水、节能、减排及提高资源利用等。贷款重点支持项目主要包括工业脱硫脱硝治理、全流程除尘系统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工业冷却用水节水改造等。
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目前形成了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两大谱系。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3万亿元,存量1.6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界定标准,各品种绿色债券均采用此目录,其中包括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六大领域。
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也属于绿色债券,用于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和碳吸收效果的项目和领域。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计发行5500 亿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结合工业领域绿色降碳资金需要,拟研究推出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等新的绿色债券品种。
可以说,绿色金融以市场化方式支持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重点领域企业需要研究利用好这一源源不断的绿色金融活水,加快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6月5日1版《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关键》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订阅《中国建材报》(含电子报)。
本文作者:曲 楠
初 审:贺 丹
复 审:王天恒
终 审:佟令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