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会资讯通讯通信资讯专题丨面向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感内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专题丨面向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感内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 聚展网2023-07-14 08:50:20 936分类: 通讯通信资讯


作者简介


周正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感内计算、存内计算和新型电子功能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丛瑛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工作。

冯玉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感内计算、存内计算和新型光电探测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周正, 丛瑛瑛, 冯玉林. 面向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感内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3, 49(6): 24-29.


面向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感内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周正1  丛瑛瑛2  冯玉林3


(1.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 100871;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北京 100191;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192)


摘要: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图像传感系统的端侧智能应用大规模部署,催生了传感器向智能化、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趋势发展。感内计算技术利用像素层级的感算、感存算一体化功能,实现了二维空间感知信息的高精度、高并行模数混合运算。感内计算技术结合近感计算和感外计算技术的研究成果,将为面向端侧智能应用的新型图像传感系统提供一系列低成本、多元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图像传感系统;感内计算技术


0  引言


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像传感系统面临端侧智能应用大规模部署以及多元化场景应用等需求,推动着传感器向智能化、高集成度、低功耗方向发展。感内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计算范式,涵盖感、算融合和感、存、算融合的研究范畴,旨在通过传感器像素基本单元的设计和像素级运算功能的定义,在二维空间实现高精度、高并行的模数混合运算。同时,结合近感计算和感外计算技术的研究成果,构建一种面向端侧智能传感应用的先进图像传感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实际应用和场景需求,本文通过探究图像处理流水线改进优化、深度学习定制化系统设计以及生物视觉系统启发等当前研究热点,重点阐述和分析了感内计算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此外,将围绕感内计算技术在智能图像传感系统中的应用,针对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1  智能图像传感系统


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第一台银版照相机以来,图像和视频逐渐成为人类记录信息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现代数字图像传感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技术。该技术利用PN结光电效应和电荷耦合技术,通过光学信息捕捉、电荷迁移、信号读取和模数信号转换的信息处理流程,获取现实世界中的光学信息并记录保存为数字格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半导体工艺技术和集成电路得到迅速发展,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其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制造工艺简单和功能兼容性强等优势,已逐步成为图像传感器的主流技术之一[1],并推动数字图像传感系统成为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数字图像传感系统架构由光学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其核心评价指标是成像质量,主要包含分辨率、信噪比、动态范围、帧率、快门和色彩还原度等方面。


伴随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数字图像传感系统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像质量和更强的感知能力,8K分辨率、140 dB动态范围、1 000 fps帧率等实际需求被相继提出。与此同时,随着细分市场需求的增加,数字图像传感系统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专业摄影、视频安防、自动驾驶、移动电子、工业相机、医疗影像等细分领域逐步形成,结构光传感、红外传感、事件触发等功能需求也由此衍生[2]。为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工业界先后实现了诸如列并行模数转化电路、背照式曝光、深槽隔离、3D堆叠结构和Cu-Cu互联等关键技术。同时,全局曝光、自动对焦、四拜尔编码、专用高速接口等设计方案也被相继提出并应用。此外,前沿研究先后将InAs/GaSb超晶格、量子点、二维材料等新型感光材料,以及多色域通道像素处理、多维度图像融合、智能图像压缩等新型图像处理算法和全像素对焦、自动白平衡等系统控制方法纳入当前数字图像传感系统的研究范畴。


值得重点的是,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适用物联网终端大规模部署的智能图像传感系统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课题。该研究领域面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联网时代迫切需要图像传感系统实现低功耗、低成本及其在终端设备的大规模部署,为获取更大范围、更多维度的传感信息,采用常规图像传感系统势必导致信息的过采样和冗余搬运等问题,从而因能耗、算力等客观原因限制其普及度;另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算法的兴起显著提升了图像、视频等非结构信息的处理能力,但新引入的智能算法也带来了端侧硬件加速需求,严重挑战着传统图像传感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这些矛盾共同推动图像传感系统向着智能化、多功能集成、低功耗设计的方向发展,并带来了从底层基本器件到顶层系统架构的多层次技术变革需求。


2  感内计算技术


感内计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计算范式[3],包括感、算和感、存、算一体等技术内涵。区别于传统图像传感系统中感知模块和处理模块分离的结构,感内计算技术通过在传感器内部构建新型感知运算功能模块,在感知的同时原位提取有效特征信息,从信息采集的源头实现智能化信息预处理,以减少数据传输规模,简化后处理系统流程,从而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同时,相较于在传感阵列外部进行逐行、逐列信息预处理的近感计算技术,感内计算技术着重强调像素内和像素之间的信息处理,并基于传感阵列在二维空间上进行拓扑,由此形成了原位预处理、像素级高数据通量和二维空间整合的本征特点。因此,感内计算技术在诸如原位冗余信息压缩、像素信息模拟域预处理和空间信息特征提取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如图1所示,感内计算与近感计算、感外计算并非互斥性技术,三者具备各自的性能特征与优势。感外计算技术通常采用工作在数字域内的专用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ing,ISP),以独立模块外置或集成在图像传感阵列后端,以帧为单位对阵列输出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具备较为灵活的功能配置和算力空间。近感计算技术通过设计传感阵列附近的专用电路,同时在模拟域和数字域进行运算,在不干扰传感阵列工艺加工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完成前后帧或行列信息的预处理功能,缩短了原始信息的传输路径。感内计算技术通过引入新型传感器件、像素电路等方式,在二维空间上进行像素级信息处理,能够利用器件、电路的物理效应,在模拟域内完成时空信息的处理,在像素层面实现冗余信息的过滤。由此可见,感内计算、近感计算和感外计算技术可以分工协作,并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协同设计与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Cu-Cu互联、3D堆叠、单片集成等先进半导体工艺技术[4]的支持下,感内计算技术的像素级设计方案的实现仍严重受限于传统图像传感器阵列的工艺加工和集成能力,并有损当前传感器技术在像素密度、填充因子、量子效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新材料、新结构、新器件[5]的研究将是推动感内计算技术应用落地的重要推手。

图片
图1   图像传感器技术分类

3  感内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感内计算技术是一种功能和应用强相关的深度定制的技术方案,结合当前数字图像传感器向智能化、高集成度、低功耗方向发展的技术路线。

3.1  图像处理流水线架构的优化改进
图像传感系统的流水线信息处理流程是长期技术迭代和市场验证的结果,用于改善图像质量、降低噪声、提高灵敏度的各部分模块是保证高质量成像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然而,随着社会对分辨率和帧率要求的提升,诸如图像压缩、画质增强等处理过程面临着模数转换效率低、数据吞吐量受限、片内资源不足、功耗过大等问题。随着Cu-Cu互联、3D堆叠技术的推广应用,像素电路与感光器件实现了工艺分离,从而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独立设计优化空间,可以在保证微米量级光学艾里斑极限尺寸的同时,利用先进工艺节点集成更复杂的像素级信号处理电路。这不仅能够在像素层面实现面向超高帧率的并行模数转换,同时也可以将部分ISP数据处理功能前置到传感阵列当中。感内计算技术可以利用模拟信号运算电路实现高密度信息处理,特别是涉及像素信息在二维空间上的运算,以此降低高分辨率对模数转换的影响,同时缓解有限带宽给数据后处理带来的压力。这势必会引起传统图像处理流水线的架构变动,也将引发一系列的技术方案可行性探讨。

3.2  面向深度学习的定制优化设计
近年来,随着AI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图像传感系统作为影像信息采集窗口,涉及海量的、实时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搬运任务。因此,具备原位的深度学习算法图像处理能力,是图像传感系统功能集成的重要研究方向。作为早期技术尝试,卷积操作等基本运算已经率先被引入图像传感系统内的后处理模块当中。如图2所示,诸如元信息(Metadata)、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等依托智能处理的新功能也被认为是深度学习赋能图像传感系统的新方向。从算法角度看,深度学习围绕着图像信息的时空关系和多通道特征,进行逐层的特征提取运算;从硬件角度看,相较于非面阵结构传感器,图像传感系统需要采集投射在平面二维空间的光信息作为深度学习算法的输入层,从而天然保留了图像信息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采用感内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特征提取,避免数据格式在二维和一维间频繁转换和搬运。同时,依托感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多光谱、多模态的信息综合,为深度学习提供多通道特征输入。
图片
图2   深度学习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示例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算法在面向图像视频的模式识别、分类、分割、追踪等方面超越人类一般水平,并可逐步替代人工观测,承担部分影像视频信息的处理分析任务。传统的图像传感系统服务于人眼观测标准,采取了如伽马变换、色域转换、白平衡等图像处理算法,并提出了较高的信噪比要求,且进行了较多补偿运算。然而,深度学习的非结构数据处理方式与人类视觉存在显著差异,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与识别任务的难度有着直接关联。如人脸识别的成像质量要求显然高于运动探测。并且,深度学习算法通常具有大量的可配置参数,对输入信息的固定噪声、波动范围均有较强的容忍能力。因此,面向深度学习智能应用的图像传感系统,可尝试抛弃服务人眼感官的运算流程,使图像传感系统在计算机视觉范畴进行信息处理,并通过引入硬件感知训练、迁移学习等软硬协同优化方法,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表现。

3.3  生物视觉启发的新型图像传感器
仿生视觉系统的创新来源于多样化生物体长久以来进化所得的初级视觉(Early Vision)系统结构。一般意义上讲,生物视觉系统包含虹膜、水晶体等光学结构,视锥、视杆细胞等构成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和用于信息加工和传递的视觉神经。近年来,随着细胞电生理学、神经成像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逐渐揭示出生物视觉系统中各主要细胞的工作原理,并成功解释了诸如光强自适应、视细胞侧抑制等行为[6]。同时,从脊椎动物到节肢动物,不同物种在视觉系统上表现出的多样性也启发出鱼眼镜头、复眼相机等产品。如图3所示,各类物种的视觉系统性能表现差异明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视觉系统在集成度、功耗、效率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伴随神经网络计算模型的发展和半导体加工技术的进步,让模拟生物视觉系统逐渐成为可能。
图片
图3   不同物种的眼睛尺寸与视觉敏锐性的关系

感内计算技术从形态上与生物视觉系统保持一致。生物视觉系统的感光结构在空间上形成了自组织形式,与传统图像传感系统的并行读出电路(Readout Circuit)结构显然不同。感光细胞本征的光强和光谱敏感差异性、弛豫特性和响应特性,以及感光细胞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均为视觉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与感内计算技术在像素内和像素间进行原理创新和功能创新的设计理念相一致,也为感内计算技术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方向。同时,生物视觉与生物神经网络的级联结构,也启发了基于感内计算技术的视觉神经网络系统研究。例如,脉冲通信的级联方案能够以异步计算的方式处理时序信息,为低功耗设计提供了技术途径;视细胞的时空信息压缩能力,显著降低了数据传输密度;变频通信模式为视觉系统和神经中枢在刺激事件对齐和信息通信方面提供了超低功耗潜力。

4  挑战与展望

首先,新型像素单元结构设计挑战。像素是构成图像传感系统的基本单元,而感内计算技术依赖新型像素单元的结构设计。由于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和较长的图像流水线处理过程,像素单元的功能定义问题是首要挑战。当前的部分研究通常仅能实现单一功能,缺乏全流程的可靠性分析。基于单项功能的筛选验证结果,进行多功能的系统集成和基准评估或是可信的解决方案。另外,像素单元的高密度集成同样面临挑战。尽管先进加工和封装等工艺技术仍在持续进步,依托传统材料体系、器件结构、光电转化机制的单像素电路设计在集成度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亟需新材料、新机制、新结构的尝试与探索。

其次,新型图像处理流水线架构设计挑战。感内计算技术需要联动近感计算技术和感外计算技术协同完成图像智能处理任务。然而,当前的研究尚处于追求单一评价指标的阶段。以完整图像传感系统的角度审视感内计算技术,关于技术替代价值的图像处理流水线架构的研究工作仍不够完善。一方面,需要开展更多偏向系统级的原型演示芯片等实践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包含感内计算、近感计算和感外计算技术一体的统一评估工具和算法功能编译工具,以便开展理论架构研究。

最后,寻求应用落地的市场空间。当前传统图像传感系统的市场划分明确,新兴市场增长点或将落在AI算法赋能的物联网、车联网等端侧应用上。尽管感内计算技术在像素级的性能优化空间巨大,然而通过感内计算技术撬动市场变革仍面临性能提升幅度和开发成本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寻求低成本的芯片加工技术和集成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端侧智能应用形成显著的性能优势。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催生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大规模端侧部署,高集成、低功耗、智能化的新型图像传感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感内计算技术得益于其像素级模数混合运算能力,能够在二维空间内实现高精度的感光信息处理功能,从而提供一种轻量化智能图像传感系统的解决方案。尽管面临着像素结构、功能定义和系统架构设计等现实挑战,未来,感内计算技术将结合近感计算技术和感外计算技术,向着改进图像处理流水线、深度学习智能传感和仿生视觉系统等多元化技术方向发展。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in-sensor computing technology for intelligent image sensing systems

ZHOU Zheng1, CONG Yingying2, FENG Yulin3

(1. School of Integrated Circuit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Beijing 100191, China; 3. School of Instrument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the large-scale deployment in the end side of image sensing systems motivates the sensors to develop towards superior intelligence, high integration,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Using the integrated functions of sensing and storage at the pixel level, in-sensor computing (ISC) can realize the high-precision parallel mixed-signal processing of two-dimensional spatial perceptual information. A series of cost-effective and diverse solutions for advanced image sensing system for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in edge can be provided, through combining ISC with near-sensor computing and off-chip post-processing.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image sensing system; in-sensor computing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年 第6期


图片


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投稿指南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广大学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刊官方网站已正式投入运行,欢迎投稿!


图片



   推荐阅读  



专题丨基于真实环境的元宇宙场景搭建关键技术发展态势研究
专题丨面向AIGC类新型计算业务的算力网络挑战与设计
专题丨基于BERT的非招标采购实体关系抽取研究
专题导读:先进计算创新与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年第49卷第5期目次及摘要


“在看”我吗?

参考资料:

undefined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通讯通信行业展会
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2026.06.24-06.26
MWC SHANGHAI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数博会
2025.04.29-04.30
DIGITAL CHINA SUMMIT
土库曼斯坦通信及IT展览会
2025.11.12-11.14
TURKMENTEL
南非非洲科技、通讯展览会
2025.11.11-11.13
Africa Tech Festival
香港春季电子展-香港消费电子展
2026.04.13-04.16
Hong Kong Electronics Fair
新加坡通讯通信展览会
2026.05.20-05.22
CommunicAsia

通讯通信行业资讯

  • icon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icon客服
  • icon我的
  • icon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