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会资讯 防务资讯 【作战概念】分布式海上作战(DMO)系列研究之六:跨军兵种联合反舰作战中不同类型平台的能力特点与角色定位分析

【作战概念】分布式海上作战(DMO)系列研究之六:跨军兵种联合反舰作战中不同类型平台的能力特点与角色定位分析

来源: 聚展网 2023-07-15 21:14:27 1093 分类: 防务资讯

转载自海鹰资讯


引言

2023年2月以来,国际海事安全研究中心(CIMSEC)连续发布了该中心在线内容负责人德米特里·菲利波夫(Dmitry Filipoff)关于“分布式海上作战”(DMO)概念的系列文章。

本系列文章探讨的主要内容如下:

系列文章

主要内容

1

定义DMO作战概念,并论述分布式作战的核心框架。

2

讨论美海军反舰导弹能力特性及其对分布式集火打击的影响。

3

探讨分布式集火打击与现代舰队战术运用的相关问题。

4

探讨武器消耗与“最后一搏”齐射的用机理。

5

探讨导弹齐射的作战样式及其战术意义。

6

讨论分布式作战中不同类型平台的优缺点。

7

讨论改造航母在分布式作战中的作用。

8

讨论中国对分布式海军力量进行大规模火力打击的能力。

9

讨论DMO作战概念对兵力结构的影响。

10

讨论支撑DMO作战概念的兵力重点发展领域。

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6篇,提出了一套针对跨军兵种联合反舰作战的平台能力评估框架,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平台的能力特点、优势劣势及其在分布式反舰作战中可发挥的主要作用,并简要分析了两种典型的联合反舰作战场景下不同平台的组合运用方式。


一、针对分布式反舰任务的平台能力评估框架


在分布式海上作战中,跨军兵种进行集火打击的本质是联合不同类型平台的功能,构建一种“联合武器团队”(Combined Arms Team)——其目的不仅仅是聚合更多火力,而且是要弥补彼此的战术弱点,以形成更致命的作战效果。备注:根据作者原文内容,Combined Arms Team既包含涉及多个军种的跨军种编组方式,也包含一个军种内跨兵种的编组方式。鉴于目前中文尚无与之对应的术语,因此本文采用直译方式,译为“联合武器团队”。


为进一步理解不同类型平台在分布式集火打击中的优势与劣势,并理解每种平台对“联合武器团队”的独特贡献,本文建立了一套平台能力评估框架(表1)。表征平台能力的相关属性包括但不限于弹药库容量、阵位待战时间、有机传感能力、机动速度、接近海上目标的能力、重新装填速度等。


表1:平台能力评估框架

图片


(1)弹药库容量:指一个平台上可部署火力的多少。高容量的弹药库可使平台保持更长时的分布状态,在作战阵位开展多轮小规模火力齐射。


(2)阵位待战时间:指平台在不加油条件下可在作战阵位上的停留时间。


(3)有机传感能力:指平台仅通过其自身携带的传感器能获得多少目标信息。有机传感能力越强,则允许平台直接瞄准目标、闭合杀伤链,并可通过目标信息共享网络引导其它平台实施远程打击;有机传感能力越弱,则平台在进行远程打击时需要依赖外部信息以瞄准目标。


(4)机动速度:指平台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的长短。高机动性可使平台在开展分布式集火打击时更加灵活,并能更有效地管理电磁辐射风险。


(5)接近海上目标的能力:指平台在确保自身面临较小风险的情况下接近对手海上目标的能力。该能力越强,则平台就越能在短时间内为分布式集火打击贡献火力,及时补充中途损耗的火力,并能先发制人地摧毁对方射手。


(6)重新装填速度:指一个平台耗尽火力后重新装填弹药、恢复作战能力的速度。该指标更多地取决于平台机动的速度。快速的装填速度保证了火力的分布状态与可用性。


由表1可以看出,每种平台都有其强点与弱点。构建跨军兵种的“联合武器团队”,则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平台的优势、同时弥补其弱点,以实现整体作战效能最佳。


二、不同类型平台能力特点及其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一)水面舰艇


1.水面舰艇的能力特点分析


相比其它平台,水面舰艇的主要优势在于:弹药库容量大,具备长时阵位待战能力。然而,由于水面舰艇往往需要担负反舰、防空、反潜、对地攻击等多种任务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用于反舰的弹药数量。


水面舰艇的主要劣势在于:机动能力差,弹药重新装填周期长,且舰载传感器受地球曲率影响存在海面/低空盲区。此外,相比飞机、潜艇等其它作战域的平台,水面舰艇面临的威胁更多,且需要依赖大功率雷达以掌握空情态势,电磁辐射特征明显,导致其生存能力较差。

 

图片

图1.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装有96个垂直发射单元


2.水面舰艇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鉴于上述特点,在多军兵中联合开展的分布式反舰作战中,水面舰艇可凭借其大容量弹药库,提供大规模反舰火力。它们的长时阵位待战能力使其能够航行几天甚至几周进入战斗。


但是,尽管阵位待战时间长,一艘军舰往往在交战的几分钟内就消耗掉大部分武器,然后不得不长途跋涉重新装填。为确保在高端对抗中持久作战,水面舰艇仍然严重依赖与其它力量聚合火力来限制弹药消耗。


此外,它们在开展中远程反舰作战中,需要依赖外部传感器提供目标情报支持。


(二)潜艇


1.潜艇的能力特点分析


相比其它平台,潜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隐蔽性,可在对手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近舰船目标实施攻击。此外,潜艇可用鱼雷而非导弹进行反舰攻击,效费比远高于导弹攻击。


潜艇的主要劣势在于:弹药库容量有限,重新装填周期长,且探测能力差。如果潜艇要超出其传感器探测范围攻击军舰,就需依赖外部传感器来提供目标信息指示,且需克服水下通信的挑战。尽管潜射无人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指问题,但潜射无人机一般尺寸较小、航程有限,无法引导潜艇实施远程反舰打击。

 

图片

图2. 俄克拉荷马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3) ,装有12个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单元(1991年图片)


2.潜艇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分布式反舰作战中,由于潜艇的弹药库容量有限,且一般独立行动,因此潜艇通常不会作为主要的反舰攻击力量。尽管如此,潜艇仍可通过利用其接近目标的能力,在分布式反舰中发挥独特作用。


对于临时组织的集火反舰任务,或者在其它平台发射的反舰火力被拦截大半的情况下,潜艇是唯一离目标足够近、可及时贡献火力的平台,并且可通过远低于导弹齐射数量的鱼雷攻击来获得高效费比的战果。


(三)本土陆基部队


1. 本土陆基部队的能力特点分析


陆基部队是指位于一国本土的陆基反舰力量,其发射装置包括岸基反舰导弹发射车、固定式导弹发射井、机动式运输-起竖发射箱等。它们可以发射一些威力强大、难以拦截的远程反舰导弹。


相比其它平台,陆基部队的主要优势在于:可部署的武器尺寸大、能力强,不像海空平台受尺寸/重量约束(比如中国的DF-26反舰弹道导弹);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后勤补给容易,弹药重新装填速度快。


主要劣势在于:单个平台携带弹药数量有限,发射平台分散太广,且平台机动速度慢,造成战时可临时调集的火力规模小。此外,陆基部队严重依赖于外部信息引导,一旦外部情监侦/指控(ISR/C2)网络降级后,就无法独立作战。


 图片

图3. 解放军火箭军DF-26弹道导弹发射车


2.本土陆基部队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在具备良好目指信息与指控网络的条件下,陆基反舰部队既可独立作战,通过齐射远程、高速反舰导弹,直接突防海上编队防空系统;也可与其它类型导弹聚合火力,实现集火打击。


(四)内线陆基部队


1. 内线陆基部队的能力特点分析


内线陆基部队是指远离本土、部署在接近对手的小型岛屿(即远征前沿基地)上的远征部队。


内线陆基部队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部署位置接近对手,且一般靠近岛屿咽喉要道,便于寻找、发现对手海军目标,并对其实施打击。


主要劣势在于,因远离本土,后勤挑战大,部署的导弹能力较弱,且数量少。如果内线陆基部队耗尽弹药库,也将给补给带来巨大风险。

 

图片

图4. 美海军陆战队远征舰拦截系统(NMESIS)无人发射车,每车携带2枚NSM反舰导弹


2. 内线陆基部队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在分布式反舰作战中,内线陆基部队部署的弹药数量少且补给困难,因此为集火打击贡献火力的能力很有限。但是,通过部署一定数量的中小型ISR无人机,可在提供目标情报、引导分布式部队开展反舰打击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五)轰炸机


1.轰炸机的能力特点分析


轰炸机具有强大的组合优势,包括弹药库容量大(可携带的反舰火力几乎接近水面舰艇)、机动速度快,阵位待战时间长,且可快速装弹。因此,相比上述各类平台,轰炸机是最具优势的反舰作战平台之一。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目前美空军轰炸机仅能携带远程反舰导弹(LRASM)这类武器,现役LRASM基本型射程(LRASM1.0)还不到海上打击战斧(MST)的一半。


 图片

图5. 携带 AGM-109 空射战斧巡航导弹的 B-52轰炸机(1979年图片)


2.轰炸机在分布式反舰中的作用分析


在多军兵中联合反舰作战中,鉴于轰炸机的强大组合优势,可在短时间内为分布式反舰部队贡献大量火力。而且,这种火力往往是对手难以事先预估的(一般对手会根据已知的军舰部署情况和能力来估计一个区域海军部队可用的总火力,但往往不会将轰炸机这类空中力量考虑在内)。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正在验证“速龙”(Rapid Dragon)“托盘化弹药”能力概念。此概念将C-17、MC-130等运输机用作武库机,利用货舱中的标准货盘装载弹箱,投射JASSM-ER防区外空地导弹。一旦运用于反舰作战,“速龙”将大幅扩大远程反舰火力的力量结构范围。

 

图片

图6. 美空军“速龙”概念示意图


三、典型联合反舰作战场景下不同类型平台的组合运用方式


主要设想如下两种典型作战场景:


(一)对抗双方水面舰艇的火力范围相当


在对抗双方水面舰艇的火力射程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联合武器团队”的大规模集火反舰作战方案中,应确保水面舰艇提供的火力基础被航空兵提供的ISR与防空能力充分覆盖。


作为提供反舰火力基础的水面舰艇,可能拥有自身的机动范围,但受到其它类型平台(比如飞机)的关键制约。一支冒险超出航空兵覆盖范围的水面部队,不仅会失去一个在集火打击方面的高价值伙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失去能够为其进攻和防御提供关键保护的伙伴。


在来袭的掠海齐射反舰导弹突破军舰的传感器视野之前,需要航空兵对这些反舰导弹进行拦截。而且,飞机还可比军舰更快地重新装载制空武器,确保军舰能够持续提供进攻火力,以避免军舰因防空弹药耗尽而被迫带着未使用的进攻弹药撤退。


(二)一方水面舰艇的火力范围远超另一方


当对抗双方中一方水面舰艇的火力范围远超另一方时,“联合武器团队”的集火打击方案中,射程较近一方的水面舰艇可提供的火力将无法发挥作用,那么由此产生的不对称作战风险将变得很高。


鉴于飞机在速度和首先向目标军舰开火的能力方面均有天然优势,所以拥有远程反舰火力的一方将迫使对手的航空兵承担更多的进攻与防御任务,导致航空兵在“联合武器团队”中承担过多责任。这种情况下,航空兵更有可能单独行动来聚集火力,而不是作为“联合武器团队”的一部分。


上述场景下,“联合武器团队”也可由飞机和潜艇组成。如果有足够多的飞机和潜艇协同作战,这些平台可通过各自作战域绕过威胁区域,抵近目标后聚合火力,对目标舰艇实施先发制人地打击。但是,不管飞机还是潜艇,在遭遇生存风险时(比如遭受对手空空导弹或者鱼雷攻击),往往会采用规避机动策略来提高生存能力。这种剧烈机动可能会抑制这些平台齐射反舰火力的能力,从而导致无法达成预期战果。


总而言之,不同的作战场景会产生不同的“联合武器团队”组合。某些场景下,一些平台类型可能会面临无法贡献火力的情况,这可能会迫使其它类型平台增加火力的贡献比例,但这又可能导致其作战风险增加(因其战术弱点无法被其它平台有效补偿)。如果一支分布式部队分裂成更小、更独立的部队,它们将通过寻找友军平台、尽可能临时组建“联合武器团队”,以发挥其作战效能。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在各种作战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联合武器团队”关系,并寻求如何分裂对手的这些关系。


四、结语


当跨军兵种的不同类型平台形成“联合武器团队”关系后,将大幅增强分布式海上作战的总体效能。通过加强跨军兵种之间的战术协同训练与演习,作战人员也将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在“联合武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支配“联合武器团队”中伙伴行为的战术机理。尽管这种关系的构建过程免不了产生各种摩擦,或不得不进行一些充满挑战性的权衡,但它们将创建一种比“超越狭隘的军种本位主义”更有效的作战力量。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系列文章:

热点专题:ABMS无人自主系统联合全域指控城市作战

战略规划:发展规划条令条例智库报告

作战概念:马赛克战多域作战分布式杀伤

前沿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

系统装备:陆军海军空军太空军网络空间|NC3防空反导后勤保障

空中交通:NextGenSESAR|无人机

图片

更多信息 长按二维码加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560061
    观众咨询:0571-88683357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