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斑节对虾“南海2号”(审定编号为GS-02-002-2017)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0)为母本,以2009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即斑节对虾“南海2号”。
特征特性:生长快、养殖成活率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4月龄虾成活率比母本“南海1号”平均提高12.4%(相对值),生长速度比父本非洲品系平均提高10.24%;与斑节对虾非洲野生群体繁殖的1代苗相比,4月龄虾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6.45%,成活率平均提高24.6%(相对值)。外形形态总体上与其它品种的斑节对虾无明显改变,其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有暗绿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游泳足浅蓝色,其缘毛桃红色。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和咸淡水水体中养殖。
选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适时掌握对虾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当对虾达到商品规格时,市场价格适当,要考虑及时收获。当养殖场周围其它虾池有大规模暴发虾病的迹象,并可能影响本养殖场的正常生产时,也应适时收虾。
病害防治事关养殖成败
斑节对虾又称草虾、虎虾,属暖水性虾类,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末的行业低迷之后,随着斑节对虾选育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及养殖模式的升级换代,尤其是近年来选育推广新品种“南海2号”以来,斑节对虾重新焕发活力,养殖持续升温,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工培育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斑节对虾的养殖达到了一个高峰,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虾类养殖品种,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但是后来由于种质退化,病害爆发对斑节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养殖产量急剧下降而被后来逐渐兴起的南美白对虾赶超取代。
这两种主要养殖对虾之间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养殖产量已雄霸全国市场半壁江山的南美白对虾同样难逃病害困扰,肆虐的病害也给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养殖规模次之的斑节对虾则有望迎来新的养殖空间。与此同时也对斑节对虾的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虾病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种质问题。种质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斑节对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由于缺乏良种,苗种良莠不齐,斑节对虾养殖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尤其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冲击下,其养殖规模和产量并不稳定,市场波动变化较大。因此,培育出优良品种是其养殖业稳定发展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良种选育无止境
据了解,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江世贵研究团队在攻克了斑节对虾亲虾规模化全人工培育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启动了斑节对虾育种研究。2010年,经过多年选育,建立了斑节对虾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国内首个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南海1号”。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精益求精,又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获得国内第二个斑节对虾快速生长且存活率高的新品种“南海2号”,并于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新品种斑节对虾“南海2号”是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为母本,以2009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该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特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4月龄虾的成活率比母本“南海1号”平均提高12.4%(相对值),生长速度比父本非洲品系平均提高10.24%;与斑节对虾非洲野生群体繁殖的1代苗相比,4月龄虾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6.45%,成活率平均提高13.5%。适合在我国沿海对虾养殖区养殖,尤其适合在半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养殖。
2019和2020年,新品种斑节对虾“南海2号”连续两年入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渔业新品种。经过多年的推广,目前“南海2号”已在广东湛江、汕尾、茂名、阳江、珠海和海南三亚等地进行了推广养殖,同时也在全国各地的沿海城市进行了广泛养殖。养殖模式多以低密度虾蟹混养模式、土塘精养和大水面滩涂养殖为主,高位池养殖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还有工厂化养殖。在池塘精养和半精养模式中,平均亩产达到203~510kg;在低密度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中,平均亩产达到50~150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良种选育没有止境,斑节对虾育种正不断取得突破。据了解,为了不断满足我国不同养殖区域对斑节对虾良种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南海所斑节对虾研究团队已培育出适合低盐度地区养殖的斑节对虾“南海3号”,正在申请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除此之外,还培育出抗氨氮、耐粗饲料等多个斑节对虾新品系,同时也在进行高含量虾青素、适于工厂化养殖等方向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
记者:曾凡美
美编:周帆
编辑:方琼玟
审核:吕华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