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会资讯 旅游资讯 学术前沿丨艺术与旅游:从家乡故事到理论(附视频)

学术前沿丨艺术与旅游:从家乡故事到理论(附视频)

来源: 聚展网 2023-09-09 10:16:55 98 分类: 旅游资讯






 引言


什么是艺术?艺术和旅游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艺术是少数人的专利,是遥远的阳春白雪。但实际上,艺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瞬间,渗透在旅程的每一步中,色彩,空间,图形,书法,雕塑,旅人脚下的每一步,眼中的每一景,每一次上扬的嘴角,背后或许都是艺术在默默创造愉悦。在供给层面,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着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

从旅游的视角切入分析艺术体验与艺术产品,能为艺术和美学研究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以艺术为入口探索旅游,能够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基于此,本期学术前沿从实践出发,通过动画视频为您讲述家乡大花布故事,带您一窥乡村艺术产品的魅力,进而为您介绍来自《旅游学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两年的前沿论文,一起看看艺术与旅游的美妙碰撞。


本期编辑:孙佼佼

图片


PART 1 故事:家乡的大花布

这是我小时候幼稚的认为土气的家乡花布,现在我愿称之为“艺术”。

童年时期,我常常看到姨妈坐在织布机前。今天,我只能在乡村旅游的民俗街中找到织布的老人家。

我们常怀念失落的文化,常批评现代化商业冲击了民间的传统艺术?但在旅游业中,我发现了另一种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甚至传播的方式。


PART 2 观察:艺术不只是阳春白雪

什么是艺术?艺术和旅游有什么关系?

你或许以为艺术是少数人的专利,是遥远的阳春白雪,你会说,我旅游就是为了放松,别跟我谈那么不接地气的东西。

但实际上,艺术在你旅程的每一步中,造型、色彩、空间、绘画、书法、雕塑、建筑。

你脚下的每一步,眼中的每一景,每一次上扬的嘴角,背后或许都是艺术在默默让你愉悦。


PART 3 纪录:一件乡村艺术品的诞生

离开家乡很多年,走了一些国家,看了一些博物馆,了解了一些中外艺术的皮毛,但无论走到哪里,有一个绚烂的画面常常撞击我的心灵——家乡的人们在织机上创作的色彩斑斓的格子布。

我打电话回家,让妈妈问了身边的朋友熟人,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却再没听说谁的家中还存放一个散发着旧木头香味的织布机。表哥说:“只有旅游景区有了,你回来,我带你去袁家村和马嵬驿。上路,回家。

在乡村旅游的景区,我看到了在脑中徘徊已久的美丽画面。

搓棉花条、纺线、拐线、浆线、染色、打筒、经布、经布(拾绞)、经布(梳理)、上机织布、洗去浮色、捶布、成品。

这生长于乡村大地的美丽创作,是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品。

这些在色彩和线条中舞蹈的伟大女性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图片


PART 4 旅游艺术研究前沿


(1)

孙佼佼,郭英之.

旅游艺术地理研究:内涵、框架与新方向[J/OL].

旅游学刊:1-15[2023-09-07].


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着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旅游、艺术、地理三者的逻辑关系,分析旅游艺术地理的内涵,建构包含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术联合旅游促进地方生产的主题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辨析了艺术旅游(以艺术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旅游艺术(具有艺术性的旅游行为及其衍生品)的概念;厘清旅游艺术的3个主题,即旅游作为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地理活动现象、旅游引发的仪式艺术作为一种地理文化现象,以及旅游地图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阐述艺术联合旅游对地方生产的促进。最后,文章提出旅游艺术地理研究新趋势,包括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旅游及其艺术形式带动地方振兴以及旅游艺术的数字化空间与工具。理论层面,文章一方面为旅游研究引入了一个创新且系统的艺术地理框架,另一方面为艺术地理研究提供了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构成;实践层面,文章以艺术为入口,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2)

姜辽,陈益,李甜甜.

探寻“神秘之物”:对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再认识[J].

旅游学刊,2023,38(9):132-141.


传统文学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价值观培育和引导作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学景观作为核心吸引物获得游客青睐。文章立足于旅游吸引物和文学旅游体验中关于文学景观的核心观点,在精神分析与符号学的启示下,借鉴Lacan三界理论,建立文学景观的审美三界论,以此作为文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及水泊梁山文学景观为案例,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并结合网络游记,对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1)旅游资源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质料,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时,需要将文学中的无形思想转化为可见的表征,由此带来文学景观能指的3次变迁;(2)文学景观是文学资源集聚的产物,不同质料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景观,“真实”与“虚构”之结合是文学景观的核心吸引力所在,文学景观能指链的运作在文学想象界与社会现实界中自由穿梭;(3)传统文学是深藏于游客内心的信念结构,是文学景观审美实践中的“传统技能”,支撑着文学景观背后的人类情感和意义,作为旅游吸引物能够极大地激发游客审美愉悦,传统文学中所蕴涵的神秘力量以无意识审美方式实现文学景观意义的流通与锚定。研究结论对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核心吸引物打造、文学景观设计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3)
郭云娇,何雅怡,罗秋菊.
从被动缺席到主动参与——底层劳动者参与艺术活动的休闲制约协商及活动收益研究[J].
旅游学刊,2023,38(5):137-150.

无论在艺术休闲制约还是在艺术活动参与者研究领域,都较缺乏对底层劳动者的足够。在惯常社会经验中,艺术活动空间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空间犹如“两个世界”,很少发生交集。学界对活动制约协商研究也较少考虑外部介入的作用,对休闲制约和活动收益的综合研究仍有发展空间。文章将菜市场摊主在扉美术馆的介入下参与艺术活动中的完整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摊主如何在外部力量介入下成功转化为艺术活动参与者的制约协商过程及其对摊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个人兴趣制约是阻碍摊主参与活动的核心制约因素;(2)消融艺术活动与底层劳动者群体心理边界的关键在于双方情感关系的建立与艺术生活化的介入方式;(3)活动收益包括自我尊严的建构、人际关系的提升、艺术参与的愉悦、生活幸福感的丰富。研究既拓展了以底层劳动者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休闲制约和艺术活动参与者领域的研究,也阐释了艺术休闲制约的内部与外部力量双向交互的协商过程和艺术活动参与收益,更对如何通过活动调节底层劳动者的身心状态与改善其生活境遇具有强实践指导意义。


图片


(4)
吴偲,朱竑,李军.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J].
旅游学刊,2022,37(4):116-127.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5)
姜辽,雷熠雯,张洁.
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有效性研究[J].
旅游学刊,2021,36(3):109-117.


研究援引法兰克福学派“审美救赎思想与旅游影响历史谱系,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案例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结论有:(1)商品化导致艺术的美学"灵韵"消散,旅游业可以吸收艺术的美学价值,并加以审美化改造,形成气氛美学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补偿,但是大众游客的知觉很难有效参与到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之中,美学接受效果有限。(2)大众游客基于经验和知识逻辑展开审美体验,日常生活经验、文化审美经验和艺术知识既是审美体验的前提,又是知觉通往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中介,经验和知识的丰度决定了审美理解的深度,审美理解影响审美情感的深入。研究结论在拓展旅游审美基础研究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园的文旅融合、城市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6)

Chang T C.

Van Gogh in the neighborhood: Creative placemaking and community art in Singapore[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2022,112(5):1500-1517.


随着公共居住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空间充满了社区创作的艺术作品,国家、艺术家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需要批判性的审视。研究运用创作场所(creative placemaking)和社区艺术(community art)的双重概念,对新加坡的空甲板画廊现象(Void Deck Galleries)进行了探索。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研究探索了艺术组织的协调作用,指出当地人的参与虽然具有热情,但仍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研究提出“创造场所”是一个涉及社会不同阶层的过程,他们在文化活动中进行合作,加深彼此之间以及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的关系。社区艺术过程有助于解决规划不善的空间,改善冷漠的社区困境,解决社会排斥问题,促进当地居民产生归属感。


(7)

DOWNEY  H, SHERRY J F. 

Public art tourism: Atmospheric stories in city margi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3,101,103606.


研究指出旅游研究中普遍忽视美学,呼吁更深入地建筑环境以及当地居民在氛围共创中的作用。以Belfast 和 Derry(贝尔法斯特和德里)的城市艺术(包括城市涂鸦壁画、黑色旅游氛围等)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过分析实地笔记、采访、录像、摄影和诗歌,以超越学科边界的视角剖析其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探索城市公共艺术及其独特的氛围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的作用。研究提出“特质氛围”(idiosyncratic atmospherics)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无剧本、独特和意想不到的体验,以此探索了城市边缘公共艺术提供的特殊氛围。最终研究指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美学,它必须从社区共识出发,承担对目的地居民的集体意义。

图片


结语

乡村:艺术旅游中的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复兴的时代浪潮,艺术在乡村、城市等多类地方振兴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兴议题,艺术成为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是艺术、旅游与地方融合创新的典型。其理论基础在于,传统文化在艺术的作用下得以传承,并不断被创新和传播。这一过程在旅游中尤为明显。目的地通过创意改造传统文化旅游,从有形遗产转向非物质文化。其产业基础在于,艺术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成为塑造地方文化产业特色的有力工具。其经济特征在于,基于艺术理念的创意经济,民间艺术的旅游资源化等路径所创造的旅游产品可获得较高的附加值,能够在物质材料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社会与治理作用在于,艺术参与的地方建设能影响地方精神。总体来看,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研究具有文化理论、产业开发、经济模式、社会与治理,以及人的发展等维度的理论潜力。

参考文献:

[1]孙佼佼,郭英之.旅游艺术地理研究:内涵、框架与新方向[J/OL].旅游学刊:1-15[2023-09-07].

[2]姜辽,陈益,李甜甜.探寻“神秘之物”:对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23,38(9):132-141.

[3]郭云娇,何雅怡,罗秋菊.从被动缺席到主动参与——底层劳动者参与艺术活动的休闲制约协商及活动收益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5):137-150.

[4]吴偲,朱竑,李军.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J].旅游学刊,2022,37(4):116-127.

[5]姜辽,雷熠雯,张洁.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有效性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3):109-117.

[6]Chang T C.Van Gogh in the neighborhood: Creative placemaking and community art in Singapore[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2022,112(5):1500-1517.

[7]DOWNEY H, SHERRY J F.Public art tourism: Atmospheric stories in city margi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23,101,103606.



图片



责任编辑/原创插画/视频制作   孙佼佼 苏州科技大学

技术编辑   梁彩荣 吉林师范大学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资讯背景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咨询
旅游行业展会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