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电影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北京国际电影节“秋季展映登录,更有众多知名电影人在论坛上充分交流,体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的使命与担当。
电影人带来精彩分享
导演张艺谋
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灵感之源、创意之根
北京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作为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一直践行着对“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永恒课题的思考。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从2008年到2022年,“我们的人民愈发自信,文化愈发繁荣,无论是夏奥的雄浑壮烈,还是冬奥的辽阔空灵,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表达。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次次惊艳世界。“我们在特征鲜明的精神标识上做文章,每一次我们的创意都力求更深入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张艺谋举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竹简、纸张、日晷、活字印刷术、京剧等文化符号让5000年中华文明跃然而出,让世界看到了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倒计时彰显中华文明的时间智慧,激光打破坚冰雕刻五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破冰”的概念,主火炬的“微火”饱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式留白之美……身处当今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中国人的胸怀从过去更多讲述“我”升华到现在的“我们”,“中国人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态度,向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
演员于和伟
通过文艺作品与年轻人交流和共情
在今年的论坛上,于和伟听到了好几个国家文化部部长的发言,充分感受到北京文化论坛的国际性。在他看来,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够输出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思想。”
2021年,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大获成功,带领观众走进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像《觉醒年代》这样的作品被观众喜欢,尤其得到年轻观众认可,我特别开心,也觉得自豪。”他说,剧中的北大红楼、箭杆胡同等地,后来成为许多观众慕名而来的打卡地,这让他感受到文艺作品的力量。“我觉得年轻人需要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找到一种跟年轻人交流和共情的方式。”
演员朱一龙
演员必须体验生活,不能靠想象塑造角色
朱一龙认为,演员应该回到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然后去带进角色,让人物更扎实一些。“演员体验生活是必须的,特别是拍电影,需要有这个时间成本让我们去做。比如拍《志愿军:雄兵出击》,我们提前两三个月集中进行军事化训练,《河边的错误》也提前一两个月体验生活。我们可能没办法找到跟角色完全一样的原型,但会在不同的真实人物身上找到和角色有一两点共同的地方,然后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这样至少自己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知道他具体的样子是什么,不会光靠想象去塑造一个人。”
导演黄建新
明德修身奋力前行,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
“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尊重艺术家创造力 ,把握艺术规律
近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过去是怎么把故事讲好,今天大家的共识是怎么把人写好。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把握艺术规律,从平台传播到创作,从创作再到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看起来不约而同,实际是时代推动着向这个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第一传播渠道,还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是影视发展的重要方向。
导演张永新
影视剧创作要聚焦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主创人员应该清楚知道年轻观众是怎么想的,影视剧创作要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找选题,从革命历史中找素材,从新时代生活中找内容,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靠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来支撑整个叙事。
演员吴京
创作者要有吃苦耐劳、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一部电影要成为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作者要有吃苦耐劳、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这项工程创作中,对于无法把握的部分,创作者要有敏锐和动态的眼光,不断为创作注入新活力;对于可以把握的部分,要精益求精,打磨得更加完美。
编剧何冀平
编剧的两个守则是责任感和个人修养
一个作品要成为精品,故事和人物很重要,要反映人文精神,给予角色价值尊严,反映的道理有共通性,这种价值才有生命力。编剧的两个守则是责任感和个人修养,每部作品都有责任的动力,用赤诚写出作品、满含真情,作品才可能引发观众共鸣。写不写得了是技巧,写不写得好,是心。
来源:北京电影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