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会资讯 殡仪资讯 生命文化大家谈 | 王金华:充分发挥生命文化对殡葬改革的促进作用

生命文化大家谈 | 王金华:充分发挥生命文化对殡葬改革的促进作用

来源: 聚展网 2023-09-28 21:51:35 554 分类: 殡仪资讯

图片

生命是可贵的,也是多彩的。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生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为搭建一个探讨生命文化、开展生命教育的跨界交流平台,《殡葬周刊》即日起开设“生命文化大家谈”专栏,旨在传递正确生命价值理念、阐释生命意义、积极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促进各方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共识,推动生命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本栏目的开办得到福寿园国际集团的赞助支持,在此致谢。

充分发挥生命文化在促进殡葬改革中的作用

——访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

本报记者 陈 华 储慧静
近日,《殡葬周刊》编辑部聚焦生命文化相关话题采访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围绕生命文化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处理生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对殡葬改革、移风易俗起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展开对话,以期为基层生命文化教育推广实践提供指导借鉴。

1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又需要与时俱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如何看待殡葬文化与生命文化、慈孝文化等的关系?怎样在殡葬领域体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慈孝文化、殡葬文化以及生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作为古代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对生命有着达观的看法,懂得从文化角度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揭示生命的宝贵,端正生命的态度。而且,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形成了一定观念、实物和操作方式,进而共同构建了中国殡葬文化体系。
我们应该看到,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既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也要区分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以史为鉴,才能认识过去,立足现实,才能把握当下,展望未来。我们的传统殡葬文化中除了包含有孝慈仁爱、抚慰心灵、激励生者等优秀因子,也包含封建迷信、愚民弄权、奢靡攀比等不良因子,我们要充分厘清和总结这些精华或糟粕,从经济、制度、文化、宣传、服务等各方面积极发扬优良殡葬传统,摈弃不良因子,创造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殡葬新风尚,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2

近年来,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且备受,您认为生命文化或生命教育的推广对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有哪些作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近年来,我国的殡葬改革在推行葬式葬法、改革丧葬礼俗、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推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履行了基本民生保障职能。

生命文化或生命教育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而且在死亡教育这一生命本体方面也在稳步推进,尤其是尊重逝者、预防自杀、安宁疗护等领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和高度重视。一些开设殡葬专业的院校将生命文化系列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课程,部分殡葬服务机构打造生命教育馆或生命教育中心,有些大学在每年清明节举办清明论坛、文化讲座,一些生死学、哲学、医学、殡葬等领域专家学者每年召开研讨会并出版生命教育专著等,这不但有助于全社会培育科学的生死观,而且有助于推广普及绿色生态殡葬理念。然而,受到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尝试还不够,国内目前的生命文化或生命教育多以自发的点状活动为主,缺乏理论指导和长效机制,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亟待加强制度安排。只有全社会都普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在殡葬领域中为逝者提供暖心的最后一程服务,为逝者家属积极、健康面对亲人离去提供心灵抚慰,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

3

目前,不少地方开始兴建生命文化教育场馆,您如何看待此类现象?对此有哪些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2018年1月,民政部等16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近年来,各地以生命公园、生命纪念园、生命文化广场、生命文化长廊、生死体验中心、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网络祭扫平台等为形式的生命文化教育场馆应运而生,生命文化理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殡葬改革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培育科学的生死观是推动殡葬改革的基础,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生命文化教育场馆建设要名副其实,不能徒有其名、盲目跟风,硬件设施是形式,内涵建设是根本;要“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结合当地特点打造集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相结合的生命文化教育场馆。

4

为推动生命文化和生命教育的实践落地,各地都在探索完善相关办法举措。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文化教育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命哲学,体现着深邃豁达的生命智慧,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渊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但是,目前国内生命文化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梳理和归纳提炼,生命文化教育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制度安排,落地实践举措还不多。我认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文化教育之路,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和完善生命文化教育体系。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鼓励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开设生命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发动医学、养老、殡葬相关专业人员丰富生命文化教育内容。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死学理论研究。实践需要理论加以指导,但我们目前的生死学或者生命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引,需要加强生死学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生命文化理论体系。此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生命观、死亡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死亡观等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编写通俗易懂的生命文化读本,普及生命教育常识,倡导建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文化教育设施,鼓励生命文化教育实践。

5

您认为,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可以如何支持生命文化和生命教育发展?各地相关部门和机构如何配合落实?

开展生命文化研究和生命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单靠一个部门或者一道行政指令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由各地和多部门协调配合,从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到各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生命文化和生命教育发展。

首先,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大力推动生命教育的落地实施。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机制、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等。民政部门要依托殡葬设施资源,充分发挥殡仪馆、公墓等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建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设立公众开放日,开展生死体验活动。教育部门要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编入中小学课本,在高等院校设立殡葬本科以上专业,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殡葬专业,开设生命文化教育等课程,将生死学、死亡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要提升国人死亡质量,在做到“善生”的同时,实现“善终”。  

其次,要发挥殡葬教育的智力优势。要加强对生命文化教育的研究,并利用教育的阵地和手段做好普及和推广工作。殡葬专业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坚定学生的职业自信,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要发挥殡葬服务机构的作用。殡葬服务机构是殡葬活动开展和进行的主要场所,也是殡葬从业者践行和实现职业价值的第一现场,是宣传和倡导生命文化的主阵地,要利用公众开放日等时间节点和开设生死体验等活动,用活、用好、用充分这块生命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最后,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借助各种新媒介和新媒体,加大对生命文化和生命教育的宣传倡导,引导群众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殡仪馆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

图片

图片

高校生命文化教育实践场所

(鸣谢:福寿园国际集团赞助支持)

图片

往期内容回顾

王金华:殡葬服务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都需要靠标准来衡量和判断

图片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社会事务领域改革发展

图片

殡葬领域四项国家标准批准发布 其中三项覆盖旧标准、一项为新规

图片

贺兰山下的生命礼赞——2023年“世界因生命而融合”中国主会场活动侧记

图片

亮点 这座陵园入选省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绝非偶然

图片

END


编辑:储慧静 路建英 

审校:卢  芳

终审:陈  华


欢迎广告、合作及采访线索

陈华 储慧静 路建英

010-66080806

电子邮箱:binzangzhoukan@163.com

资讯背景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咨询
殡仪行业展会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