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来源: 聚展网2023-10-30 19:11:04 171分类: 物联网资讯
在过去五十年里,工业和商业领域广泛采用条形码实现自动化识别、数据捕获及商品物料的标识。20世纪70年代标准化编码背景下,条形码商业应用加速了销售信息的快速获取,此前这些信息需通过耗时的手动流程记录。
条形码使用带来销售控制改善、客户服务便利性和库存管理提升等优势。有效库存成本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直接影响业务利润和净利润。
尽管2D二维码和数据矩阵等强大条形码形式出现,但条形码仍存在局限。首先,需通过单独扫描器逐一读取,要求条形码位于扫描器可视范围内,导致流程执行耗时。
超市收银台排队场景典型,商品识别需逐一操作,导致结账和付款程序耗时。直接查看条形码要求打开包装、分离和定位物品,增加处理时间。
阻碍更频繁库存盘点。直接后果可能是销售损失,尤其电商领域,因零售商无法确认特定商品库存状态。
条形码另一限制是固定编码数据,打印后不可更新或添加信息。此类情况需生成并打印新条形码替换旧码,涉及新标签、打印机和人工执行。
想象一种方法,能指数级加快数据读取过程,减少处理时间和相关成本。
得益于半导体技术、数字处理器和数据通信协议的最新进展,射频识别(RFID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加速自动化数据捕获过程的解决方案,与条形码相比具有额外优势,成为市场上的可行选择。
RFID数据通信涉及两个组件:简单设备RFID标签或标签,以及由无线电收发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的阅读设备。标签小巧、成本低,无需电池,可轻松粘贴于产品或物料上,实现自动识别。某些特定应用标签使用电池,称为主动和半主动RFID标签。
RFID技术起源于20世纪。首个已知RFID概念应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二战爆发前雷达发明。当时需确定飞机是否为敌方,可能发动攻击。
此期间,德国军事飞行员发现,执行特定机翼动作时,雷达信号反射会以特定信号签名到达地面监控团队,区分不同飞机,判断是否为德军飞机或敌机。这是首次使用被动RFID进行物体识别的应用。
同一时期,英国独立开发了类似目的系统。他们在军用飞机上安装无线电发射器,当侦测到来自英国空军基地的雷达信号时,开始发出特定信号。此系统被称为“IFF”(识别友军或敌军),工作原理与RFID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接收特定无线电信号时,发出包含自身身份的响应。
1948年,美国人Harry Stockman在IEEE的《通信通过反射功率》一文中发表了RFID概念的技术细节,被认为是RFID技术首次技术出版。
随着冷战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美国和欧洲大量投资雷达技术和无线电发射器技术改进。许多科学家发表了关于如何利用无线电信号远程检测和识别对象的论文。然而,RFID系统仍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或间谍应用。
直至1970年,美国的Mario W. Cardullo申请了首项RFID标签专利,描述了可编程记忆的主动RFID标签。Cardullo前一年向投资者提交商业计划,展望技术在运输、金融和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在可能应用中,他列出了车辆自动识别、收费系统、支付方式以及医院患者识别系统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技术进步,随着微处理器和高性能小型化存储器引入,RFID系统变得复杂且成本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RFID标签数量达100万,多数用于汽车行业。
此期间,对技术标准需求显现,因各RFID标签和阅读设备制造商使用专有协议,阻碍系统、标签和设备互操作性,如同20世纪70年代条形码系统。
首个标准化工作由名为Auto-ID的研究中心开展,该中心成立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获得百余家用户公司、美国国防部以及主要RFID标签和设备制造商资助。
全球专家合作下,2003年创建首个EPC Global标准版本,基于被动RFID标签一组开放解决方案,包括电子产品代码(EPC)编号方案、标签和读取器之间无线通信协议以及物理组件详细规范。
目前,RFID技术标准由GS1维护并持续改进,GS1在巴西也被称为巴西自动化协会。RFID标签和阅读器间通信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与条形码相比优势之一是无需视觉接触即可读取,避免物体操纵和定位,同时提高过程安全性。
进行库存盘点的物品甚至可包装在次级包装或运输设备中。RFID数据读取每次仅需几毫秒,可在数秒内读取数百乃至数千个物品,有利于流程生产效率和运营成本。据估测,与手动读取条形码相比,RFID数据读取速度快约15倍。
目前,设备和标签成本降低、读取性能显著提高以及国际标准存在,迅速推动RFID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汽车、制药、物流、邮政、运输、商业等。
参考资料:
深圳国际物联网展览会
IOTE
举办地区:广东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和平社区展城路1号
展览面积:60000㎡
观众数量:100000
举办周期:1年1届
主办单位: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2026.06.02-06.05
TAIWAN COMPUTEX
2025.10.08-10.10
XR Fair TOKYO
2026.02.25-02.27
Japan IT Week
2026.06.08-06.12
London Tech Week
2026.06.21-06.26
ISC High Performance
2025.10.01-10.03
AI/IoT Expo Os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