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2023年11月19日下午,2023中国自动化大会专题论坛“能源互联系统的优化控制与安全运行”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当今世界范围内,信息与能源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信息科技决定了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信息科技也创造着新型能源形式。未来能源发展不取决于对资源的占有,而取决于信息能源科技的突破。在此背景下,能源与信息的广泛深度融合与互联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并有望催生新型能源利用体系,以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此次专题论坛面向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重大需求,重点介绍了能源互联系统的建模、分析、协同优化运行和自适应控制等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最新进展。
此次论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孙秋野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邀请到山东大学赵浩然教授、南京邮电大学窦春霞教授、东北大学苏涵光副教授、天津大学穆云飞教授、南方电网蒋屹新教授级高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王宏刚教授级高工等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先,山东大学赵浩然教授带来了题为“低碳综合能源系统数字平台研发”的报告。报告从“一致性标度建模”、“优化调控算法”、“精细化自主仿真工具箱开发”、“智能管控平台开发”四个层面,来介绍低碳能源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和研究。主要体现为以“熵”指标研究异质能源间量和质的一致性表达;基于云-边计算架构和分布式协同优化方法,研究针对模型的非侵入式检测及状态估计方法、能源节点和网络建模技术、信息能源耦合系统建模技术,建立分布式信息能源耦合系统模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完成精细化自主仿真工具箱和智能管控平台的开发,实现多场景多尺度静、动态高效仿真,为大规模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赵浩然教授作报告
接着,南京邮电大学窦春霞教授作了题为“配电网海量分布式可控资源聚合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的报告。窦教授指出,电力系统在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中将发挥关键作用,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根本途径需要从能源生产侧和能源消费侧同时发力。而伴随分布式电源与柔性负荷在电网配用侧规模化接入,配电网在能源主体、架构形态和运营模式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安全经济优质运行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提出最大化挖掘利用海量分布式可控资源聚合调节潜力,借助控制技术,建立一套海量分布式可控资源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索一条解决配电网安全经济优质高效运行难题的新途径。
窦春霞教授作报告
第三位报告人是东北大学苏涵光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事件触发机制下最优控制问题研究及其在复杂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报告针对困扰相关优化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设计了面向复杂能源系统的建模及未知动态在线辨识方法,制定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的系统边缘侧最优控制策略,并建立分散式事件触发机制下的多能源系统边缘最优控制理论,从建模、运算方式及控制机制三方面探索提升复杂能源系统优化控制水平的途径。报告致力于为复杂能源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促进复杂能源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的产业推广。
苏涵光副教授作报告
而后,天津大学穆云飞教授带来了题为“电力交通耦合下的车网互动技术研究”的报告。穆教授指出,随着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力和交通系统耦合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典型的电力交通耦合能源系统。报告系统分析了电力交通耦合能源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从动态均衡下的充电负荷预测、考虑交通流时滞的智能互动技术、综合评价等领域展开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见解。
穆云飞教授作报告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的蒋屹新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为“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及安全体系”。报告提出,为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网络强国、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急需推动能源转型与AI技术深度融合,服务电网安全质量及效率效益提升,促进电网数字化发展。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电网的典型应用体系,并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和安全的人工智能需求,梳理了AI安全防护体系,为后续深入开展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
蒋屹新教授级高工作报告
第六位报告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的王宏刚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电氢化”能源互联系统规模化应用-工业视角“的报告。报告指出,规模化新能源驱动的电-氢-化能源互联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具有长时储能与工业脱碳的双重价值。通过电力与化工学科方法的交叉创新,建立跨尺度的能源/物质耦合优化,实现新能源消纳与化石能源资源化利用的互补融合。重点需要突破空间维度上新能源发电与绿氢产-输-储-用相匹配的瓶颈,解决时间维度上新能源功率波动与化工过程稳定安全相适应的矛盾,达到电-氢-化能源互联系统“高效、低碳、经济、安全”的规模化应用目标。由于合成的绿色燃料与化学品可以进一步耦合交通网络与工业网络,"电氢化"能源互联将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
王宏刚教授级高工作报告
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本次论坛不仅增进了能源与控制领域专家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开阔了年轻学者的学术视野,还指引了能源互联系统领域今后发展的新方向,为增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科研发展实力和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END
往期文章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电话:010-82544542(综合)
010-62522472(会员)
010-62522248(宣传出版及大赛 )
010-62624980(财务)
010-82544541(学术活动)
传真:010-62522248
邮箱:caa@ia.ac.cn
中国自动化学会新媒体矩阵
喜欢的话点击在看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