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半悬空,炙热熏蒸六月天。第二十三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就在这样的天气下火热开展,即便是“摇扇寻荫汗不止”,也挡不住石材人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奔赴而来。三年疫情的阻隔,让石材人对这场全球最盛大的石材圈聚会有了更多期待。即便展会没有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盛况,但展出面积、展商数量仍然可观。展馆中川流不息的人群,应是市场回暖的迹象。
记者的逛展经历以及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得到的信息,也引人深思,展会热闹的背后真的能折射企业订单的增长和行业未来的无限前景吗?大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人们对石材产业所秉持的低端、缺乏竞争力的固有观念,或许是石材产业真正实现升级所要迈过的门槛。
这几年,由于市场的加速迭代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建材产业细分领域的大企业很多都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但凡有实力的企业都在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大有“横到边,纵到底”的趋势。如水泥企业涉足人造石产业,混凝土企业开始做仿石、仿木、仿金属产品,防水卷材企业考虑收购密封胶厂,吊顶可以下到墙面,地板、瓷砖也开始上墙……
石材行业也不例外,目前行业有两大明显趋势:一方面,天然石材企业开始生产人造石了,环球石材、东星集团都是典型的代表;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石材展热闹到陶瓷岩板也忍不住要来分杯羹,几十家岩板企业单独占据了一个展馆,其花色、工艺、设计的仿石程度大可与天然石材、人造石一较高下,岩板企业甚至还会更加突出岩板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优势。东鹏、华润、马可波罗、诺贝尔等陶瓷品牌悉数参展。
“市场真的太难做了!”这是绝大多数参展企业吐露的真言。一家土耳其参展企业的厂商代表透露,虽然展会上看着人流量比较大,但细聊起来多数还是同行,真正的客户少之又少。市场需求相对有限,要想“适者生存”就只能“卷”在其中。单说东星集团一家企业,水磨石种类就达上百种之多;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以其强度、韧性的优势也冲进人造石市场,而且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在花色纹路上又可以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些改变怎能不让传统产品胆战心惊?
石材是建材众多品类中规模不大的分支,行业企业也以民企居多,单个体量不大。石材的产品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大发展的可能性,特别是人们对石材开采、生产过程粗放式的传统印象一直存在。在当下推崇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的倡导下,石材行业从国家层面很难获得真正的重视和切实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现实中,很多石材企业在当地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阻碍,被扣上“低端产业”的帽子。尽管如今的石材开采与生产过程已经高度机械化,作业环境也明显改善,但最难改变的还是人们固有的观念。让大家相信“一块石头”能够创新,带有科技含量,确实还要动点脑筋。记者以为,产品有高低端之分,但产业没有,传统产业是基础,所有的创新、新兴都来源于基础。
本报今日石材专版对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报道,希望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石材从生产端到产品端的科技创新和艺术形态,打破成见。这或许能为行业企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营商环境。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6月19日1版《全球最大石材展热闹的背后》
中国建材报社点击阅读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订阅《中国建材报》(含电子报)。
纸质报全年定价:568元/年(赠电子报)
电子报(会员):518元/年
纸质报+电子报:978元/年(专享新媒体深度文章)
本文作者:陶璐璐
初 审:贺 丹
复 审:王天恒
终 审:佟令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