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小安
如果你的志愿被调剂到了纺织,别焦虑!你可能会成为就业“香饽饽”!
一面是企业的技工缺口,一面是家长的避之不及,这个矛盾你一定也发现了吧。
哈喽大家好,我是墨影。又是一年高考季,有的家长忙着选“热门”专业,有的因为害怕孩子被分流到专科而焦虑。当然,不管哪种考量都是为了孩子的最终就业。但矛盾正在于此。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有调研发现,由于智能化、数字化人才短缺,导致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这就是我们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每当企业投建一条智能生产线,能把普工需求压缩到一半,但反过来,又缺少与之匹配的高技术技工人才。
所以,当我们在喊着向“国家智造”进军时,背后要 解决的问题,不单单是高尖端技术研发、在某些领域占领全球市场的问题,还有更加迫切和现实的,怎么培养更多的,愿意进工厂为产业升级埋头勤干的人才。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可借鉴对象的。据说在德国,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由于技工工资高,制造业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由政府全额拨款,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就被企业“订购”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要按规定向“订购”的技校生每月支付学习津贴。
德国制造之所以如此强悍,关键是这个国家积蓄了丰厚的“工匠”资源,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普通技工。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规范、一丝不苟,规定螺丝需要拧五圈,他们绝不会拧四圈半。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绝活,有的是祖上传承,但更多来自遍布德国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甚至应用技术大学,此外德国行业协会的培训和企业内部的实地训练也非常普遍。
说到底,工资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们确实应该在提高薪酬激励的同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尊重、重视技术岗位的社会氛围,让大家真正意识到技工也可以是香饽饽,愿意沉下心来到普通技术岗位上磨炼,让大家发展有奔头、待遇有盼头,干事才能有劲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
好了,我们本期的内容就到这,感谢您一直关注纺织120S,我们下期再见。
广告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纺织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