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始,农业农村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成果发表重要讲话。刘部长指出,我国奶业在近几年稳步推进,2022年中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4.0%。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高达74%,奶牛单产达到9.2吨。乳蛋白、乳脂肪以及菌群总数的抽检平均值远高于国家生乳标准,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乳品质安全水平在食品行业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刘部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在引领奶业科技创新、奶牛自主育种、饲料高效利用、精准饲养、疫病监测和防控国产化、奶与奶制品的安全控制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充分肯定了体系通过“奶牛金钥匙”平台进行十五年如一日的示范推广和牧场服务,使得奶牛的生产效益得到明显的提升。讲话中,刘部长指出虽然奶业整体向好,但仍然面临饲料成本上涨、种源自主培育率不高,养殖成本上涨、产业养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等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政策的扶持,消费温和增长,龙头企业拉动,持续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等等这些方面,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刘部长希望整个行业,特别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奶业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开展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低氮养殖,奶牛疾病防控技术国产化、产业智慧牧场建设、奶酪等多品类乳制品开发,不断突破奶业科技瓶颈,提升奶业科技的集成应用能力,为我国奶业发展做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农业农村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刘长全研究员
核心群是奶牛种质创新与提高的前提条件。通过核心群的扩繁,可带动牛群整体遗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可拉动全群育种技术及管理水平,可增加重要性状的测定,可增加精细性状或功能基因的检测。核心群来源分为2种,第一种是引进创新,即从其他群体引进“优秀”的个体(胚胎、冻精)。该方法具有快速达到目标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成本高、疫病风险、贸易风险、资源保护主义(最好的可能引不到)、技术要求高(胚胎移植效率问题)、不一定适合本场的饲养和环境条件等缺点。第二种来源是本场选育,指从本场群体中不断选育获得,该方法具有直接成本低,适合本场饲养和环境条件,可以掌握一些繁育相关理念和技术,获得一些知识产权,申报相关科技项目等优点;但同时也有一定挑战性,如所用时间长,需长期坚持,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此外,核心群选育方法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基于系谱选择、基于表型选择、基于估计育种值(EBV)选择和基于基因组选择。
奶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国内乳制品需求量复合增长率1.5%,规模乳品销售额年均增长3%以上,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处于畜牧业最薄弱环节。因此,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奶产量和乳品质仍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乳中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乳酪蛋白(酪蛋白磷酸肽、降血压肽、类吗啡肽)、乳清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和乳脂肪(共轭亚油酸、神经鞘磷脂、醚酯类),对维持机体稳态和机体免疫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饲料的组成、饲料中添加的营养性和功能性物质可部分转运至牛奶中,会对牛奶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黄曲霉毒素(AFB)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污染物,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菌种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天和夏天明显高于秋天和春天。综上,除了常规营养成分(乳蛋白和乳脂),牛奶品质还涉及功能性成分、风味物质、质量安全、商用品质(色泽、保质期等)等。饲料营养与牛奶品质密切相关,但目前除了对常规营养成分影响较多外,其他指标包括功能性成分、风味物质、质量安全等相关研究仍十分薄弱,亟需加强。
奶牛围产期是指产前3周到产后3周,这个时期的奶牛面临生理变化与多元应激的巨大挑战。由于养殖者不断追求高产,超出了奶牛自身的产奶上限,导致代谢病高发。对于围产期奶牛而言,存在能量、离子、炎症和酸碱相互联系的“四维度”稳态平衡理论,即能量与能量稳态之间的关系,能量与离子稳态的关系,离子与炎症稳态的关系,酸碱稳态与离子稳态的关系。养殖人员可根据“四维度”稳态平衡做好检测、管理、营养和保健四大工作,可有效降低奶牛的死淘率和发病率。同时,围产期奶牛代谢健康的评估至关重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围产牛的保健或治疗方案。围产期奶牛的健康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体况、能量代谢稳态、离子代谢稳态、酸碱代谢稳态、炎症/氧化应激代谢稳态5个方面。利用这些标准可有效预防围产期奶牛常见的代谢病,包括酮病、产乳热和瘤胃酸中毒等。除此之外,围产期奶牛健康管理存在“三驾马车”,即饲养管理、营养管理和兽医保健。通过产前21天补饲胆碱和糖钙等,产后补饲钙棒、氨基酸和保健液等方法可对围产期奶牛进行保健。
十四五以来我国对发展数字化的建设,包括建设数字中国都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传统的行业进行融合和改造。奶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正面临着资源耕地的不足、环境的污染、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数字化智能化的养殖模式必将成为牧场未来的不二选择。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政策的领导,包括产业需求的迁移,我们在规模化牧场开展了智能化的革新,当前智慧牧场呈现“三化”的新局面,即硬件自动化、软件数智化以及创新国产化。但我国牧场数智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奶业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数据孤岛问题显著,奶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长、环节多、业务流程繁杂等。同时专业数字化人才队伍缺口大,就业参与度不高。畜牧业智能化以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任务。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未来奶牛智能化养殖技术及数字牧场应当从机械化自动化转为数字化智能化,从单一功能转为多功能集成,从依赖进口逐渐要实现自主研发。我们通过奶牛爬跨行为自动检测、奶牛体型外貌自动评定、奶牛采食量自动检测等相关技术,真正实现看准奶牛情况、读懂奶牛行为、听懂奶牛语言、了解奶牛生存环境,打造数字奶业生态系统的中国方案。
随着奶酪及其制品在国内越来越被消费者熟知和认可,全国多地的中小型乳品厂开始和改进加工设备及生产技术。针对这一需求,乳品团队可以从客户实际需求角度出发,量身定制以奶酪为主的乳制品加工技术全套交钥匙工程。本团队以我国居民需求为基础,对干酪展开新产品开发和相关研究,包括益生菌新鲜软质干酪、添加大豆的双蛋白切达干酪、益生菌切达干酪、酶改性干酪加工关键技术、低脂干酪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等。在此期间,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包括对干酪生产用乳酸菌发酵剂研制(主发酵剂研制: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XZ3303 和QH27-1)、促熟干酪的非发酵剂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植物乳杆菌菌株MU12和S6-4可作为辅助发酵剂促进干酪成熟)、干酪快速成熟技术(筛选获得L. rhamnosus JAAS8作为弱化附属发酵剂,使切达干酪成熟时间缩短6周)、酶改性干酪加工等关键技术。除此之外,团队先后去往内蒙古、云南、黑龙江、河北、新疆等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特色乳品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并利用新媒体直播平台——快手直播和抖音账号与企业积极合作,推广普及奶酪加工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符合中国大众消费者口味的奶酪及乳制品。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参考资料:
DAC
举办地区:福建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会展路198号
展览面积:100000㎡
观众数量:60000
举办周期:1年1届
主办单位:中国奶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