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一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是受访人中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的一批成果。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类身上背负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优良的品德,这些往往发源于童年,来自父母,来自故乡。接受访问的前辈们都生于动荡的岁月,大多家境贫寒,年幼时便吃过很多苦。即便在那样困难的岁月里,他们依然有幸在父辈、师长的影响下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老师教刘德原唱的第一首歌——《苏武牧羊》;是关懿娴垂垂暮年还能背诵的《李陵答苏武书》;是谢灼华在大人们围坐讲古时听到的忠烈故事;是在夜归的船上,倪波耳畔响起的《松花江上》;更是幼年阳海清要刻在石头上的“精忠报国”;是年少的沈迪风将名字中的“风”改为“飞”背后的岳飞情结……在他们最早的记忆里,闪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亮,是中国人未曾断绝的家国情怀、英雄情结。他们的童年都曾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一些人父母早逝,还有些人流离失所。在访问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对战争的恨,对战乱中民众遭遇的深切同情。那是在刘德原家门前落下的炮弹,是在沈继武头顶上盘旋的敌机;是詹德优村口的断桥,是韩锡铎被毒打的爷爷,是赵燕群被炸毁的家园;又是黄明信等联大师生西南三千里的远征,是1949年11月的一个夜里熊道光写下的“迎接解放宣言”……战争的苦难磨砺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也铸就了他们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念。
在这些口述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前辈们的奋斗之路。每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我们看到贫穷的土家族孩子张安珍,筚路蓝缕,千辛万苦,终于考取了武汉大学;也看到年轻的彭斐章,坐了八天九夜的火车,远赴苏联求学深造。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图书馆作为自己的专业(职业)时,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或是个人明确的理想,或是受到中学老师的指点,或是完全出于偶然。但冥冥中,这又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们很小就爱上了阅读,早就成了书籍的朋友。还因为马克思、列宁、克鲁普斯卡娅、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都曾在图书馆里工作或学习,这使得图书馆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神圣的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