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会议主题
多学科协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02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3年12月2~3日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楼
03
会议日程(拟)
*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实际情况为主
点击上图查看分论坛详细日程
04
致辞嘉宾
屈文谦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俞孔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主任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05
主论坛嘉宾介绍
*按照拟定日程排序
多专业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李存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园林景观分会理事长,注册城市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多个专业杂志编委,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最新进展
罗 明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保护与修复分技术委员会(TC93/SC7)副主任,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分技术委员会(TC93/SC4)委员。组织编写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参与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编制工作。
长江河道管控与岸线治理
吴建军
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参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三峡库区移民规划设计、武汉北湖产业生态新城空间发展规划、石首市国土空间规划、宜昌长江大保护、武汉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庆市“两江四岸”景观提升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参与《城市水系规划规范》等国家标准2部,获1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奖励,主持的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获国际咨询工程FEDIC奖。
“场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营造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景观)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既有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园林景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创作学术部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传统智慧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思考
谭纵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谭纵波工作室规划设计总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城市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杂志编委,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小空间大作为:
气候应对视角下寒地暖廊体系实践与思考
吴松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教授
《城市规划》审稿专家,哈尔滨新区总规划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哈尔滨新区总体城市设计(2020-2035)》《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2000-2010)》《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20-2035)》《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园规划》等多个项目,主持《黑龙江省绿色城市建设标准》《黑龙江总体城市设计及建筑风貌管理导则》等多项技术标准,编著《城市文化载体》《城市色彩规划原理》等多部专著与教材。
公园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营造中的融合与创新
高 静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副董事长、资深总景观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四川省勘协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古建园林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建设科技协会海绵城市科技分会常务理事,SRC街景研究中心理事。
基础设施的文化性与建筑学的科学性:
从对视到交融
褚冬竹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创会委员,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会长。多伦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获30余项国内外专业奖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近百篇。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赋予景观行业的机遇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专家委员,全国残联无障碍环境推进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负责燕园街道),《景观设计学》期刊执行主编。
城市生态的空间逻辑
李建伟
北京东方易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外聘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兼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客座教授,吉林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高级顾问,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昌平区城乡规划与公共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网专家库专家。具有丰富全面的项目设计经验,其主持指导的优秀作品百余个。
数字景观规划
武 静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政协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纵向项目19项,编著国内外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先后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楚天学子、湖北省晨光计划、武汉市晨光计划、3551光谷人才、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杰出教学校长贡献奖等荣誉。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滨水景观的建设思考
季冬兰
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专业20多年,荣获国家、省、市专业奖项100多项,获得“武汉市劳动模范”等10多项荣誉,入选首批武汉市黄鹤英才。任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会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等全国、省、市行业学会、协会专家或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外导师。
山水有道 闽都有福
王文奎
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专委会委员、国土景观专委会委员,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技术顾问,福建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景观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工作,2022年11月起任教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主持了200多项重要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全国和省级优秀勘察设计奖6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和参编4项省级地方标准。
植物景观的乡土情怀
祝遵凌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育教指委委员,江苏省彩色植物多角度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林业大学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数据与园林植物应用技术”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环境设计)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负责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园林植物数字化应用与生态设计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10余项,植物景观设计服务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
风景园林策划:从理论到实践
林广思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兼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教授
广东省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侧重于设计对于社会效益影响,评估建成和自然环境的景观效益和绩效,探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6
主持人介绍
*排名不分先后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秘书长
白伟岚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工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副秘书长
王志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副秘书长
周明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办公室主任
07
参会指南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议注册费,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参会报名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填写报名信息即自动报名成功。线下参会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在此通知前已填写报名信息的人员,均已报名成功。组委会不再进行短信通知,可自行前往参会。
报名截止时间:12月1日 12:00
预约入校
仅可提前一天预约进入武汉大学,本次会议指定入校校门为武汉大学文澜门。
1)微信搜索“武汉大学预约入校”,在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号里选择“预约进校”。
2)在登陆的里,点击“线上提前预约”。
3)填写相关信息,提交成功后,即可于次日在校门处刷身份证入校。
仅可提前一天预约入校
从武汉大学文澜门前往城市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楼路线图
合作住宿
本次会议合作酒店为洪山宾馆。
协议价格:单间498元/晚(含单早),标间558元/晚(含双早)。酒店距武汉大学文澜门约3公里,驾车约10分钟。
预定请联系:余总
从洪山宾馆前往武汉大学文澜门路线图
当地天气
12月1~3日天气预测
注意事项
1. 会场除特邀嘉宾外,不实行对号入座,请按照先来先得之原则就座;
2. 会议开始后请将通讯工具调至静音;
3. 未经主办方认可,请勿在会议期间散发与本次会议无关的任何宣传资料;
4. 个人物品请自行妥善保管,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
5. 会议期间,如受到不可抗因素影响,主办方有权对会议日程进行临时更改。
08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院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北京也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学》期刊
【协办单位】
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协办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合作媒体】
景观中国融媒体中心
09
年会组委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白伟岚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
王志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武 静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秘书处
周明波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谢梦云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
:010-6275065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The Committe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bbreviated as CSUS-CLA, was founded in 2016, and is a branch under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ttached to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SUS-CLA was co-founded by a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fields of ecology, geography,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t has more than 200 individual members from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and more than 30 corporate members, until the end of 2021.
内容提供 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