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效管理・区域突围・爆品战略
2025商超新消费转型峰会
7月25日,由励展华百展览主办、龙商网&超市周刊协办的「精效管理・区域突围・爆品战略——2025商超新消费转型峰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
供应链、渠道、品牌方共聚一堂,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在当前消费背景下行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经验教训以及破解之道。
该论坛作为第118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的重点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观众现场交流学习。
演讲嘉宾
- 河南铨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包晓平
- 湖北黄商集团副总经理兼商品中心副总 樊沛霆
- 比优特商业集团超市公司副总裁/真市美供应链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周旭
- 浙江瑞康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永建
商超调改成功案例拆解——开新局,重启航
河南铨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包晓平
铨达供应链的包晓平带来“供应链调改服务赋能” 主题分享,揭秘如何通过精准供应链运作,为零售企业注入增长动能。
包总强调,调改拒绝盲目跟风,核心是锁定高增长赛道,精准发力。
软百品类以楠木之舟全域鞋为例,经过客群分析、减品及价格带梳理、价格带和功能性调整、提升商品品质 (颜值、悦己),调改后销售增长20%,毛利率提升 8%,毛利额增长5.38%。
爆品打造则围绕“需求匹配+产品力+供应链保障”,如艾草按摩捶单月销售超56万元,“拍拍乐”在多地门店日销2000+。
正如包晓平所言,调改的终极目标,是让供货与运营同频共振,为零售企业开辟持续增长新路径。
从爆仓重负到爆仓飞轮 解密SKU瘦身背后的供应链重塑
湖北黄商集团副总经理兼商品中心副总 樊沛霆
湖北黄商集团樊沛霆的分享引发现场热议——他们用一场大刀阔斧的SKU瘦身,让供应链从爆仓重负变成了增长飞轮。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或许能给你带来新启发。
据调查显示,超市渠道的优势在部分品类已被侵蚀;同样的品类,在不同企业表现撕裂,体现出企业经营能力的分化。部分品类同时出现“增长 20%+”与“下跌20%+”的撕裂表现。
黄商集团曾背负73916支单品的重负,其中非食部39469支。樊沛霆分享的解法是“精准瘦身,定编思想”。一是调整商品结构,优化供应链,商品结构=一二线品牌+网红潮品+专属品+自有品牌+民生敏感品;二是减单品,剔除同质化、同款、同花色、同价格带、同功能的商品,从源头控制总单品数。同时淘汰有销无利、有费无销及低销品牌,聚焦高性价比、新趋势的优质商品,还要优化供应商,供应链“向上走”。三是提高自有品牌和专属商品占比;四是市场定价原则。
而关于商品开发,则抓重点:开发“五高好商品”——高频需求+高标准+高性价比+高毛利+高控制。
瘦身不是瞎减:这几步听起来简单的“减品”,背后藏着精细操作流程:
- 分店型定编:根据门店的面积、陈列资源分不同的店型进行SKU定编(社区店保留小店销售好和高毛利商品+自有品牌+大店售好和高毛利商品+地方公认或特色商品)
- 品类管理:以最小分类的数据为依据,从同期数据、环比趋势数据、行业动态数据来定位每个品类的SKU数(畅销趋势好的品类要做深做宽做特色)
- 毛利率标准:以每个小分类的平均毛利率来核定此分类中的商品,参考毛利额的贡献来决定商品的去留和角色
- 货架演示:将定编的商品在模拟货架中进行陈列展示,根据陈列的效果进行SKU调整
- 特列:每个分类的新品预留5%的SKU指标。联营的商品、加工类商品和季节性商品暂时单列出来,根据门店的实际经营情况单独调整
调整后的数据很亮眼:购物中心店两个月,销售涨了15%,毛利额飙了29%,毛利率也提升了2%。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少而精的商品让供应链更轻快,顾客选得明白,超市赚得清楚。正如黄商集团的实践所证明的——零售业的竞争力,有时不在于卖得多全,而在于卖得够准。
告别内卷!用渠道创新重塑区域盈利新赛道
比优特商业集团超市公司副总裁/真市美供应链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周旭
在论坛现场,比优特商业集团超市周旭则围绕“百货品类如何打破内卷”展开分享,通过百货品类现状及趋势变化的分析,提出营销策略转型并通过几个落地案例的实践思路,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从业者提供了新方向。
当下百货品类面临“四重困境”:资源过剩引发竞争加剧,兴趣电商分食存量市场,创新难度加大新品难成爆品,营销成本激增却收效甚微,最终多个品类经营数据下滑明显。
而破局点在于:看懂趋势才能踩准增量。百货品类的增长机会,藏在消费者的变化里。
消耗品类有增量:日常高频消耗的刚需商品,仍有稳定增量;
- 品质商品受青睐: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材质、工艺买单,注重“质感生活”;
- “情绪商品”成新宠:能满足情感需求的商品正在崛起,买的不只是功能,更是心情。
针对消费者变化,周总给出的转型路径很明确:场景化营销替代低价促销。比如将鲜花打造成“低温锁鲜”生活场景,配上“把繁忙放下,带鲜花回家”等文案,16家门店转自营模式,单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0%+,直接翻倍。
同时聚焦主题做品牌或品类营销:如围绕“运动水壶”“木梳风华”“好看的陶瓷杯”“家居香氛”“夏日防晒”“茗器雅集”“清洁好物”等主题打造专区,让产品融入生活场景,而不是孤零零摆在货架上。
而焕新后带来的增长也有有力的数据支撑:如盘锦门店调整后,休闲百货面积虽减了29%,销售额却暴涨405%;陶瓷餐具、塑料水具、毛巾等品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园艺品类更是从0做到占比16.6%,成为新增长点。
说到底,百货品类经营的新思路的核心逻辑在于:扎牢基础功能,点亮情绪价值;贴近生活温度,重构消费体验。保证刚需商品的品质和性价比,用场景、故事、体验打动消费者。当商品不再只是“物件”,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能跳出内卷,找到自己的新赛道。
用「美好商品」重构商超利润池
浙江瑞康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永建
当前日用品零售正面临三重增长瓶颈:
- 困局一:同质化竞争与价格内卷
- 困局二:淡旺季波动与库存压力
- 困局三:新生代消费者需求断层
而破解之道在于三大创新:
01 产品功能创新
从基础需求到“超预期”体验
以用户思维重构商品,在基础功能上叠加惊喜体验。例如,一款普通垃圾袋创新研发不用撕功能,一抽即用,重新定义垃圾袋的便捷体验。
02 营销主题创新
制造一年四季的销售热点
结合营销热点,通过场景化陈列打造生活画面,实现“货架即场景,看到就想买”。
以四季有主题·全年无淡季为终极目标,如春季露营/烧烤,暑期亲子旅行,秋季借力大促节点,冬天冲刺年货等。用主题串联全年,配合新品、爆品解决淡旺季销售波动,创造高销售。
03 跨界联名创新
跨界破圈获取增量用户
通过跨品牌合作,打破边界,触达新生代消费者,焕发新活力,获取增量用户。
通过与跨界品牌联合发力,提高自然动销率。如与“中国绿色产品”联名,环保认证不仅提升品牌高度,还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
正如赵总所言:“人群的耐心,不会停在旧货架;零售的活力,永远来自新答案。” 唯有以持续创新打磨 “美好商品”,构建共生共赢的生态链,才能让日用品零售突破困局,重构利润增长池。
参考资料:
上海百货会
举办地区:上海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展览面积:200000㎡
观众数量:100000
举办周期:1年1届
主办单位:励展博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