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模型

为您推荐大模型相关展会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70000㎡
观众人数:30.0w
hot
8.4w人浏览
订阅

为您推荐大模型相关资讯

AI奇点说第二期直播预告|产学对话,多位AI专家共话多模态大模型领域下一个引爆点
多模态大模型强势崛起,引领变革浪潮 2024新年伊始,多模态大模型持续炸场,新一轮的“千模大战”拉开序幕。拥有GPT-4的OpenAI率先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惊艳效果引发全球。随后,谷歌火速上线Gemini1.5pro新版本,在多模态信息处理上达到惊人的100万Token,能够理解和推理更复杂的跨模态任务;近期,Anthropic公司发布最新Claude 3系列模型,多模态视觉能力令人瞩目,根据评估报告,Claude3 Opus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了几乎与人类相媲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全球最强AI模型角逐激烈。 随着这些模型的持续发展,它们为AI能够更自然地与周围世界互动和理解的未来提供了一瞥,引领着之前难以想象的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模拟人类的认知活动,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智能”地解决问题。相较于单一模态的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将输入数据从文本拓展至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理解和泛化能力,更接近人脑的认知机制。 当前,大模型的技术进步让人类距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又更进一步。未来,想要构建更通用的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和模拟真实世界,预训练大模型必然要向多模态方向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聚焦多模态大模型领域,探索AI新时代变革 无疑,AI大模型正在开创新的时代!技术的关键性突破不仅将深刻地改变各行各业和人类日常生活,也必将引发全球新一轮的商业变革。全球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催生出更加繁荣的应用生态,赋能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 站在新发现的边缘,学术界、研究机构和商业实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领域合作将在实现AI的全部潜力和塑造我们数字世界的未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距离通用型AGI还有多远?2024年AI又会产生哪些技术突破?哪些领域将成为下一个应用爆发热点? 《AI奇点说》第二期聚焦于多模态大模型领域,邀请多位人工智能专家深入探讨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从技术原理、商业格局、落地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探讨多模态大模型如何引领新时代变革,揭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性。 《AI奇点说》:深度解码人工智能 站在下一个十年科技与商业快速创新与变革的十字路口,AI边界将如何定义?人类将如何进行抉择?AI技术奇点何时将会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将持续推出《AI奇点说》直播栏目,邀请高校、顶级平台及企业精英人群,旨在打造一档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对话类节目。通过每月2期90分钟的深度互动,多角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探讨科技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深度挖掘AI市场、商业模式产生的颠覆影响,围绕AI轻松愉快地想象世界与产业的未来。 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构建大会平台,促进行业对接与赋能,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动会上,大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启动“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大会邀请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多维平台,通过全年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激活大会资源,打造WAIC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创、共建、共融、共治、共享、共赢”。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一周AI | 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Claude 3大语言模型正式发布;气象大模型风乌GHR发布......
要闻列表 政策早知道 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大平台动作 Anthropic发布Claude 3系列大语言模型,称超越GPT-4和Gemini 1.0 Ultra 商汤科技用AI“复活”创始人汤晓鸥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通过金融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 新力量崛起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国家级气象机构发布“风乌GHR”, AI气象预报进入10公里级时代 工信部:发布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AI大模型“智御”助手 央视财经推出两会AI主播,蚂蚁灵境数字人平台技术支持 投融资风向 多模态大模型企业联汇科技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 01 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政策早知道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提出,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02 Anthropic发布Claude 3系列大语言模型,称超越GPT-4和Gemini 1.0 Ultra 大平台动作 3月4日,人工智能创业公司Anthropic宣布推出其突破性的Claude 3系列模型,该系列大型语言模型 (LLM) 在各种认知任务上树立了新的性能标杆。Claude 3系列包含三个子模型,分别为Claude 3 Haiku、Claude 3 Sonnet和Claude 3 Opus,它们提供不同程度的智能、速度和成本选择,以满足各种人工智能应用需求。 据官方称,Claude 3系列的旗舰模型Opus在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知识、数学和复杂任务理解方面均超越了OpenAI GPT-4和谷歌Gemini 1.0 Ultra。此外,所有Claude 3模型均擅长分析、预测、细致内容创作、代码生成和多语言对话。 03 商汤科技用AI“复活”创始人汤晓鸥 大平台动作 近日,商汤科技利用数字人技术“复活”了已故的汤晓鸥教授。通过如影数字人技术,汤晓鸥在商汤年会上的脱口秀节目得以重现。一位看了视频的商汤员工感叹:“看得非常感动,在AI时代下,或许以后就能实现数字永生,这可能就是坚持AI发展、坚持科技创新的意义之一。” 据了解,如影数字人技术搭载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只需5分钟真人视频素材,就可以生成多语种的数字人分身。 04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通过金融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 大平台动作 3月4日,华为中国官微宣布,在由中国信通院组织的可信AI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中,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顺利完成金融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并获得“优秀级”(4 + 级)评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成为首批通过金融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的产品,也是首批通过行业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的产品。 此次验证,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的各种能力、以及大模型赋能的各种云服务,都支持不同的部署模式,包括公有云、混合云和专属云。 05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国家级气象机构发布“风乌GHR”, AI气象预报进入10公里级时代 新力量崛起 3月1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全球高分辨率AI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AI实现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与预报。 “风乌GHR”大模型采用原创的AI新算法,将风乌GHR的预报分辨率提升至0.09经纬度(9km*9km),对应的地表面积约为81平方公里,较此前的0.25经纬度(25km*25km),范围精确超过7倍,并将有效预报时长由10.75天提升至11.25天。借助AI,掌握“十里不同天”不再是难事。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协同国家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等单位,共同推动“风乌GHR”的业务检验评估、业务化部署和应用落地,为农林牧渔、新能源电力、航空航海等重点行业和公共安全提供可靠的气象预报路径。 06 工信部:发布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AI大模型“智御”助手 新力量崛起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关于2023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通告称,为深化App用户权益保护,实施“SDK 用户权益保护行业协同联动计划”。发布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AI大模型“智御”助手,为App开发运营、检测防护、政策解读等提供智能化服务。着力整治“摇一摇”乱跳转等突出问题,公开通报81款违规App和SDK,持续净化移动互联网服务环境。 据悉,“智御”人工智能大模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发,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者、分发平台、终端厂商、检测机构等行业上下游主体,提供多模态、多样化的合规咨询、风险检测、代码生成、操作指引等服务,构建AI赋能个人信息保护新范式。 07 央视财经推出两会AI主播,由蚂蚁灵境数字人平台技术支持 新力量崛起 两会期间,央视财经新媒体以总台央视主持人郭若天、孟湛东为原型“复刻”了AI主播——小天、小东。他们将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答经济、产业、旅游等领域问题。比如,如果想了解“2024年,有哪些风口行业?科技创新有哪些政策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在央视财经App点击“欢迎提问两会AI主播”即时获取答案。 据介绍,央视财经两会AI主播由蚂蚁灵境数字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了虚拟形象驱动、动态神经辐射场和预训练语音合成等数字人技术,仅需5分钟视频数据即可“复刻”AI主播。 据悉,蚂蚁灵境数字人平台曾助力2022杭州亚运会打造了超1亿网友参与的“数字火炬手”接力活动。还帮助江西省打造了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小赣事”、浙江省数字健康人“安诊儿”等领域数字人。 08 多模态大模型企业联汇科技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 投融资风向 近日,多模态大模型企业联汇科技宣布已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由中国移动产业链发展基金中移和创投资、前海方舟旗下中原前海基金和齐鲁前海基金等多家头部国资与市场化机构组成。 本轮融资将用于多模态大模型及自主智能体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市场拓展,进一步扩大在运营商、能源电力、媒体等大B行业与重点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 据悉,联汇科技成立于2003年,聚焦多模态数据分析、 视觉语义理解、预训练大模型、AIGC等AI技术即产业落地。目前已推出iBase向量数据库、欧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OmBot自主智能体等产品。 信 息来源:WAIC综合整理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 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点击回顾WAIC2023精彩
AI奇点说第二期回顾 | 引爆,谁将抢占AI大模型领域下一个先机?
AI奇点说 《AI奇点说》直播栏目由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联合上海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联盟等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出,旨在打造一档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对话类节目。每月2期90分钟的深度互动,邀请高校、顶级平台及企业精英人群,围绕AI轻松愉快地想象世界与产业的未来。 引言 在当今人工智能领域,多模态大模型正成为引领技术变革和潮流的关键力量。这些大模型不仅仅能够处理文本数据,还能够同时处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的信息,从而拓展了人工智能系统的理解和泛化能力。2024年伊始,OpenAI率先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全球,谷歌火速上线Gemini1.5pro新版本以及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发布最新Claude 3系列模型等,这些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令人瞩目,也让人们对于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在这个引人注目的技术革命中,《AI奇点说》第二期聚焦于多模态大模型领域,邀请多位人工智能专家深入探讨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和产业赋能,从大模型统一认知、落地应用等多个角度探讨多模态大模型如何引领新时代变革,揭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性。 本文将为您呈现此次直播的精彩内容。 精彩观点 刘江贤 达观数据首席战略官 复旦金融垂域大模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协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副会长 让AGI赋能产业应用,更重要的转变是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去迎接和拥抱它,既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感性的热情。 ” “ 王鹤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具身多模态大模型将会对机器人和生产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如果未来大模型能够与机器人结合,就可以解决自动化过程中成本高、调试困难、部署难的问题。 翁家良 AIII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的创始人、院长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 AI Mega Center特聘教授 从时间上来说,AGI迟早都会到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它的到来准备哪些工作,而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就是我们必须要花更多精力跟资本去做的事情。 ” “ 燕博南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现在出现的一些大模型对世界的改变并没有那么快,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好的工具和智能体帮我们做事,可能在某天回首时,AGI时代已经到来。 杨洋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博导、人工智能系主任 企业拥抱大模型要做到理性拥抱,不能因为大模型很火,就去蹭场景,要去理性分析自己的业务场景中什么样的数据占据比较主导的地位与作用。 ” 本文目录 1、 我们何时才能进入真正的AGI时代? 2、 通往AGI的道路上有哪些限制?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3、 如何将AI大模型有效地与产业实践结合?AI大模型能够为哪些产业带来更好的服务价值? 1、 我们何时才能进入真正的AGI时代? 刘江贤: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着不同的预测,GPT-3的发布,人们预测距离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还有50年,GPT-4的发布,人们预测还有18年,甚至在2023年,人们预测还有8年。特别是开年之后,Sora的发布,周鸿祎更是提到“Sora使得通用人工智能实现从十年缩短到两三年”的预测。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大家对于AI能够真正的产生价值、或者能够与我们人脑同步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充满期待。那么按照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来讲,大家预测一下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还有多远、在它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王鹤: 我们需要对通用人工智能(AGI)到来的标志进行充分的定义,目前的多模态大模型虽然在图像理解、智能对话和日常工作处理等方面有所进展,但它对我们生产、生活的改变还不够大,所以如果以大众对AGI的期待值为标准,那么三年到达AGI时代的预测有些过于乐观。 AGI也区分非具身AGI和具身AGI,非具身AGI它是作为一个软件,能够在手机、电脑等平台上帮助你处理日常工作,但它不能直接物理的帮助你干活。而具身AGI是机器人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服从你的需求和指令,帮你进行体力劳动。从这两点看,目前想要全面的替代人类,我认为三年不是一个能够立即到来的时间点,但是这样的AGI可能会在不同的领域或子领域中掀起革命的浪潮。 翁家良: 从技术的角度讲,现在的大模型技术它还是不能完全了解我们的世界, 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有些事情仅依靠目前的大模型是有很多做不到的, 需要很多技术上 的延伸。 从八九十年代符号式人工智能到推理人工智能,从时间上来说,AGI迟早都会到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它的到来准备哪些工作,而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就是 我们必须要花更多精力跟资本去做的事情。 燕博南: 我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持观望的状态,分享两个有意思的观察:第一是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对AGI特别严格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但不知道应该到达的点在哪里。第二个是对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总是对于短期的发展过于乐观,但又忽略了长期的发展。 现在出现的一些大模型对世界的改变并没有那么快,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好的工具和智能体帮我们做事,可能在某天回首时,AGI时代已经到来。 杨洋: 从模型或算法的角度尝试定义AGI,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它是一个能够处理各式各样的数据和任务,是一个足够通用的、足够泛化的模型或智能体。那么我们距离AGI的到来还有多远,就要从模型、任务和数据是不是统一和通用三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模型是不是能搞定所有的任务和数据,是否能够达到协同一致的标准。 2、 通往AGI的道路上有哪些限制?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刘江贤: 技 术最终 是要让人有体验感,而不是仅仅讲述一个大而空的目标。 在通往AGI之路上 ,技术的突破要优先使用者的体验感。 所以想请大家谈一谈,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模型技术,在通往 AGI道路上有哪些限制或者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翁家良: 以目前的深度学习技术(Transformer模型)是不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常识推理,而这在当前尚未实现。我认为通用人工智能会实现,但不是限制于现在的技术。根据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十年的演化,我们可能对现在的技术过于乐观,虽然技术有很大的突破,但它还是会面临瓶颈,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技术里面进行更多地研究与延伸。 王鹤: 数据对目前智能本身构成了很大的限制,如果仅依靠互联网上的数据,从多模态的角度,它实际上只覆盖了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从具身智能的角度讲,不管今天的深度学习是不是支撑AGI产生的技术,至少今天是不可能通过互联网数据加深度学习的方式产生AGI,我们还需要更多来自仿真世界的数据或是来源于机器人操作物体产生的操作数据,真正丰富我们的数据、完成很好的覆盖,才能从中孕育出通用人工智能。 杨洋: 从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流派符号逻辑主义和数据驱动方法中,我更加地偏向数据驱动方法,因为我认为评估一个宏伟目标实现的希望有多大是基于我们对方法本身的理解。就像如果我们对某个方法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并且发现它确实存在无法处理的案例,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套方法论可能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然而,对于大模型这样的能力,尽管其中有许多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理解的部分,但它现在的性能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尽管我们不能断言数据驱动方法一定能实现AGI,但就目前来看,它确实是一条充满前景的发展路线,它展示的巨大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实现AGI的可能性。 燕博南: 我可能更技术本身的巅峰,大家现在都在遵循一个范式:即拿到数据,然后学习这些数据。无论是来自互联网的数据、语言数据、图片数据,还是由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生成的数据。 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可能会用到到仿真器的数据,在数字世界做数字模型或数字模拟器,然后生成数据,再通过强化学习的方式学习。在我看来,从计算领域来讲,我们在找数据,然后通过标签还是奖励的形式,实际上都是在定义一个目标,然后再通过数据学习来实现这一目标。 3、 如何将AI大模型有效地与产业实践结合?AI大模型能够为哪些产业带来更好的服务价值? 刘江贤: 谈了很多大模型、任务和数据的话题,现在我更想谈谈有关产业和落地的话题,怎样把大模型的技术落地到应用和实践中。AI赋能产业焕新的最终目的是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的发展,那么在AI和产业之间,AI技术应该怎样尽快地和产业结合,结合好的点在哪、急需要结合的点在哪? 翁家良: 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变革和不确定性,技术一直在迭代,每天都有新论文、新产品出现,同时还存在大模型幻想问题,我们不知道它的安全性如何,所以我觉得要回归到第一原则的思维模式,去重新思考产业落地和转型的问题。第一,我认为要了解我们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理论的认知,技术的基础会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二,我认为人工智能要应用到企业中,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完全自主化,让企业可以自主地去决策、去操作。第三,从体验上讲,现在的软件已经具备了一种能够预测用户体验,能够在用户采取行动之前提前做出推荐的能力。这三个思考不管在哪一个行业都是我们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王鹤: 具身多模态大模型将会对机器人和生产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机器人行业通常需要专门的现场工程师部署和调试以保证任务的安全性。那么如果未来大模型能够与机器人结合,大模型能够根据需求输出机器人动作,就可以解决自动化过程中成本高、调试困难、部署难的问题。这样的具身大模型就具备了革命当下工厂生产乃至零售业上货下货等各行业的潜力,这既是行业的期待,也是对一些人力密集企业的挑战。 燕博南: 我想分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模型,虽然看起来比较虚拟,但它实际上是有物理体积的,即承载它计算的一个实体。就像现在很多比较落地和商业化的应用,它们就会跟物理世界产生很多交流。如具身智能,不仅它的研发、算法重要,它的工程、工艺也很重要,这同样是我们需要在产业中需要思考和做准备的事情,所以在大模型火热发展的背景下,大模型背后的算力或计算芯片也在努力地服务于产业端。据我的观察,虽然 现在大模型可能会有一些算力不足的问题,但未来可能会出现针对大模型定制的芯片,在这样的芯片基础上把硬件和软件实际运行的基础设施,拼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看相关芯片的落地研发设计行业是比较重要的。 杨洋: 企业拥抱大模型要做到理性拥抱,不能因为大模型很火,就去蹭场景,要去理性分析自己的业务场景中什么样的数据占据比较主导的地位与作用。例如在与医院神经外科的合作中,大模型火起来以后医生们也很兴奋,就想到能不能也让大模型助力工作?比如把这些面向医生或者脑电图师的教材(文本)“喂”给大模型,让这个大模型学会怎样阅读脑电信号,但这个场景中的文本其实并不是本质,我们不如直接把这个病人的脑电信号给大模型。所以在这个场景下,其实我们要的不是一个语言模型,而是是一个脑电模型,这个模型的输入不再是文本图像,而是一个脑电信号。 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构建大会平台,促进行业对接与赋能,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动会上,大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启动“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大会邀请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多维平台,通过全年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激活大会资源,打造WAIC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创、共建、共融、共治、共享、共赢”。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 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点击回顾WAIC2023精彩
【展商风采】“安防+大模型”,360智慧生活发力人工智能,用“智见”守护用户安全
摄像头、可视门铃、行车记录仪等安防产品已被人们熟知,这些产品虽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破局”——如何进化产品,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如何加大"To B"端的应用深度,这些都是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被人熟知的安防产品相比,人工智能则是让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摄像头、可视门铃、行车记录仪等安防产品已被人们熟知,这些产品虽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破局”——如何进化产品,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如何加大"To B"端的应用深度,这些都是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被人熟知的安防产品相比,人工智能则是让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作为热门词汇被人们频繁提及,陌生的是在当下究竟该如何落地,如何才能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应用结合起来。 这种“陌生又熟悉”的局面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发生巨变,尤其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拉进了人与AI的距离。 当能与人深度“聊天”的通用大模型在语言领域大放异彩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大模型的类型,扩大大模型的应用范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安防与大模型的结合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构建大模型,尤其是视觉类的大模型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技术难度高,模式需要摸索,盈利遥遥无期。因此谁能领行业之先,真正把安防与大模型结合起来,打破现有格局,就成为人们的重点。 打响第一枪 2023年5月31日,在安防领域率先拥有自研AI大模型的360智慧生活集团打响了“安防+大模型”的第一枪。360智慧生活集团率先将大模型技术全面引入安防领域,360视觉云在产品和场景上落地。2023年10月,在其秋季新品及视觉云方案发布会上,360智慧生活集团正式对外宣布:面向中小微企业免费开放“视觉云”。 具体而言,360智慧生活集团以摄像机、可视门铃和行车记录仪等安防设备为主要硬件载体,利用360智脑通用大模型和视觉大模型进行赋能,让设备不仅能“看见”,更能“看懂”,从而让“智见”进入生活和生产,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功能、更好的安全感和更优异的使用体验。 360智慧生活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安防+大模型”的快速落地,给业界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2024年1月8日,在中安网组织的评比活动中,评委会向360颁发了“最具成长性企业”奖项。这个奖项充分肯定了360智慧生活集团在“安防+大模型”方面的进展与潜力,以及相关解决方案在“智见”和“安全”上的实力与发展空间。 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那么“安防+大模型”到底能带来哪些变化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智见”——让安防产品拥有智慧,不仅能够看见,还能“思考”,进行分析与判断。360智慧生活集团特别指出,这种前所未有的智见能力基于的两个大模型的双重赋能,分别是“智脑”通用大模型和针对垂直应用的视觉大模型,这两个大模型引擎的同时赋能,会极大提升360的安防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会同时赋予给“To B端”和“To C端”的用户。 比如在“To C端”(消费类应用),360利用大小模型协同,能把算法精度大幅提升35%,显著提升硬件设备的智见能力。以可视门铃为例,现在市面上的产品大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存在视觉死角,无法全方位可视,这对较矮的老人或者儿童不太友好。其次是智能化水平一般,有些门铃虽然具备人形侦测功能,但不能很好的区分“走过”和“逗留”的区别,进而导致频繁无效预警。360智慧生活新推出的可视门铃6 Pro不仅具备360°的全景视野,还在智能化上做了全新升级:基于端测的AI芯片和AI识别技术,可视门铃6 Pro既能做到过滤无效误报,还能精准识别家人、朋友和陌生人,不仅能够“看清”,而且能够“看准”。 对“To B端”(商业应用)来说,360智慧生活集团针对中小微企业所在的不同行业和不同痛点,面向看店、看仓、看场和看厂等五大场景制定了产品组合方案,用智见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以“看店”为例,360的安防系统基于大模型技术,可以识别惯犯、统计客流、统计店员考勤、提醒店员佩戴口罩等,当店内出现抢砸、打架等安全问题,或者员工的不规范操作等异常情况,系统能及时发出异常告警。除了帮助用户进行精准的安全防控,“看店”解决方案还能帮助店主细化运营管理,比如基于带有本地AI算力的智能摄像机,用户可以动态加载客流检测算法,轻松地统计进店、出店、过店客流,将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利用数字化报表分析客流转化率和成交率,以此提升经营效率,提高门店的利润。 用“炫视”啃“硬骨头” “To B端”是安防的“硬骨头”,因为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它们的安防预算有限,缺少技术人员,但应用场景复杂,长尾需求众多,安防的要求远高于家庭类的应用。原有的基于监督学习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虽然目前这块市场的安防监控渗透率已经达到约70%以上,但是AI的渗透率不高,尤其是基于大模型的安防应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360智慧生活集团非常重视对“To B端”的开拓,把这块“硬骨头”作为发力的重点,专门在2022年为B端市场打造了“360炫视”品牌。 360智慧生活集团依托“360炫视”品牌,整合室内摄像机、室外球机、半球、可视门铃、无线枪机、有线枪机、NVR、无线路由器等多个产品系列,背靠360大模型的高算力和大数据资源,强化其视频结构化、生物识别和物体识别的能力,以此覆盖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提升各种场景下的安防能力。 与传统的安防产品相比,360炫视产品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真全彩、管理系统、奇快连功能和云大屏。“真全彩”能让安防摄像机在光线不足情况下“看的”更清晰,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AI ISP图像算法将传统ISP(图像信号处理)中的HDR、3DNR、RLTM、Demosaic四大模块AI化,依托大模型训练大幅提升夜视成像效果;炫视的管理系统能够在后端用AI向用户赋能,可实现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AI算法。以后端的AI智能硬盘录像机360XS-N116为例,它的最大接入分辨率高达8MP,在AI应用上支持前端赋能和云边协同AI,同时支持2路重点通道人员检测,后续还可支持AI LAB,可进行算法下放,向用户提供客流统计、周界防范、烟火检测等算法;“奇快连”能够做到自动发现并一键批量添加多台机器。同样是连接10台摄像机,其它产品如果需要600秒,在奇快连功能加持下仅需40秒就可完成;“云大屏”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了企业物联网数据的“驾驶舱”,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多种客户端,直观查看图形化的安防数据,一站式管理多种安防场景。此外云大屏还支持个性化定制和数据深度分析与挖掘功能,可帮助用户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隐藏内涵和蕴藏价值,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用户,让用户可以及时制定和优化安防策略。 无限的演进空间 “安防+大模型”的最大魅力之一是可以不断演进,大模型像人脑一样,用的越多,用的越深,会变得越“聪明”。360智慧生活集团为了加快大模型的演进,更好地服务用户,正式开放了其倾力打造的360视觉云平台。360视觉云是360智慧生活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全栈式物联网云服务平台,智脑通用大模型和360视觉大模型是其核心的底层能力。360视觉云平台的关键词是“连接”和“开放”,根据官方数据,360视觉云平台免费开放测试一周后,就吸引了10万企业注册。目前已有数十万企业用户共同演进该平台,享受该平台提供的专业管理服务。 通俗地讲,这个平台既服务于360公司体系内的业务,也对外开放,外部的企业也可以通过360视觉云平台搭建各种方案和服务。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对各种安防产品进行管理,获取几十个360智慧生活预先封装的、基于大模型技术的AI服务;外部硬件厂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不用自己搭建云平台和开发APP,只需使用模组和硬件SDK就能享受丰富的云服务;集成商和开发人员可以通过360视觉云平台的开发接口,以API和SDK的方式屏蔽底层的硬件和算法,专注于应用层面的优化,实现各种垂直场景方案的落地。正是有了360视觉云平台,以及底层智脑通用大模型和360视觉大模型核心技术的加持,360智慧生活才能够结合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增加、细化和优化应用场景,对安防能力进行不受限制的演进。 发挥安全优势,守住安全底线 如果说“智见”是“安防+大模型”可以无限演进的上限,那么“安全”就是“安防+大模型”的底线。毕竟安防的主要目的就是安全防范,就是要规避风险和减少事故,如果安防系统都无法确保自身的安全,不能防止数据的泄露与篡改,那么必然会被用户抛弃和被市场淘汰。 如何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黑客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大模型同样无法独善其身,它一经问世就成为了黑客进攻的目标。比如“提示注入”就是黑客攻击大模型的一种手段,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绕开大模型的安全审查机制,以此套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此外,大模型还有数据泄露的风险,比如2023年4月某企业在20天内就接连发生3起泄露,排查原因竟然发现是员工将公司代码上传到ChatGPT找Bug。 可以说,安全不仅是对每个安防厂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它们能否长期发展的核心能力。对360智慧生活集团来说,安全恰恰是它最知名的一块“长板”。360公司起步于安全,壮大于安全,从成立至今已经深耕网络安全18年,现在已成长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数字安全领军企业。在国家级的网络攻击防御、安全大数据的规模、安全人才的规模和漏洞的挖掘能力等方面,360公司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在AI大模型时代,360的“安全”长板优势正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依托360强大的数字安全技术,360智慧生活的视觉云、智脑通用大模型和视觉大模型等技术平台,以及所有的AI硬件设备,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安全基因,在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后,先进成熟的安全性更是成为了强大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同类产品进行竞争的核心优势。针对大模型的安全问题,360深知大模型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发出令人惊叹的生产力,也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为了让大模型“不作恶”,360公司在“安全、向善、可信、可控”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体系化的大模型安全解决方案,保证大模型技术能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安全落地。 “安全”是360智慧生活独具特色的产品护城河,“智见”是360智慧生活给行业注入的颠覆性力量,安全与智见这两大核心优势的结合,将会让360智慧生活在愈发考验技术实力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技术正在发酵,变化正在发生,放眼未来,没人能够准确预测多年后的市场格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筹码将集中在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厂商手中,“安防+大模型”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会超越我们的想象。 2024安博会 360智慧生活在E2未来安全馆将展出安防+大模型的多个解决方案,敬请期待! 2024.10.22-25 Security China 2024
入选湖南省重点项目名单,中联重科以AI大模型锻造新质生产力
AI technology is sweeping across industries globally, presenting numerous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Recently, the Hu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veiled its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rge mode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2024. The "AI-base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project by Zhongke Yungu, a subsidiary of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was selected, showcasing the company's innovative strength in empowe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lan aims to actively creat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scenario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rge models,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elected projects focus on text generation, video generation, audio generation, digital human, and other application scenarios,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R&D design, prod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after-sales service in th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dustry, traditional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ace many unresolved pain points. The "AI-base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project by Zhongke Yungu leverages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large model evaluation, fine-tuning, inference optimization, autonomous intelligent agents, and retrieval-enhanced generative intelligent question answering. By building an AIGC-PAAS platform, it provides a full chain connection from data, models, services, to applications, enabling one-stop access to AIGC capabilities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dustry enterprises. This facilitate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AIGC in business, enhancing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It is reported that Zhongke Yungu integrates industrial plugins using industrial large models, leveraging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flexible multilingual translation. Through text, voice, images, and other methods, it enables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users, driving the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cost reduction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The project has imported nearly 360,000 service cases, maintenance records, and diagnostic knowledge,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fault diagnosis and equipment repair efficiency. In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translation, both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are higher, effectively assisting enterprises in going global. Additionally, the reporting operation efficiency is faster, the risk of work step quality is greatly reduced, and real-time alarm for abnormalities can be achieved. As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es, the consensus is growing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 will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Zhongke Yungu empower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elping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achieve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s. It has won over ten national honors, including the "Cross-industry Cross-doma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and the "First National Industrial Internet Innovation Competition National First Prize", leading the way in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I大模型加持下的新赛道,英伟达也心动了
近期,人形机器人领域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当地时间3月18日,英伟达在硅谷举办了2024年GTC AI大会,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身着黑色皮衣登场,宣布与9家业界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同开发“GR00T”项目。这9家公司分别是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Boston Dynamics、Figure AI、Fourier Intelligence、Sanctuary AI、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和小鹏鹏行(XPENG Robotics)。 与黄仁勋同台亮相的“机器人天团”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每款机器人都各具特色。 一月中旬,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 2叠衣服的视频。随后,不断更新的视频显示Optimus Gen 2的步速已达每秒0.6米。 二月初,中国的Magic Lab人形机器人因其在跳跃、后空翻等动作上的出色表现,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誉为波士顿动力的挑战者。 二月底,人形机器人公司 1X 发布了最新视频,视频中EVE在物流场景下进行例行工作,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不仅在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投资领域的消息也令人瞩目。 国内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星动纪元”宣布获得了由联想创投领投,金鼎资本、清控天诚跟投,世纪金源超额追投的超亿元天使轮融资。 来自挪威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1X 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曾获得OpenAI创业基金领投的2350万美元融资,成为OpenAI投资的第一家硬件公司。 FigureAI进行了新一轮融资,其中贝索斯通过自己名下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投资了1亿美元;英伟达和亚马逊关联基金各提供500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投入了2500万美元,LG Innotek提供了850万美元,三星的投资集团承诺投资500万美元。 人形机器人为何备受青睐? 据中国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了134起融资事件,其中近亿与过亿元级融资事件共52起,2023年融资金额总计约在200亿元左右。投资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智能仿生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 应用场景广泛 人形机器人可以在生活、医疗、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例如,Figure与宝马达成协议,去年发布的第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将在汽车制造领域进行部署;2024年开年,Mobile ALOHA发布“会炒菜”机器人的视频便在社交媒体上出了名。 技术快速进步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大模型等领域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正不断发展提高,它们不断提升理解和适应人类需求的能力。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提高效率 人形机器人有潜力节省劳动力,尤其是在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行业中。在自动化重复性任务中,在医疗、建筑或紧急响应等领域工作中,在培训学习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人类的助手进行协助辅助,甚至进行精密组装、决策支持、教导学习。 庞大的生态供应链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机器人改变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可能,还有其蕴含的巨大市场前景。人形机器人的构成的上下游产业链势必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供应链市场。 展会—合作交流沟通的桥梁 人工智能的发展步履不停,人形机器人产业也随着技术的更迭与各大投资机构的巨额投资成为全球的热点。2024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简称PT展)为行业人士搭建了一个专业化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历届展商有华为、中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同期ICT中国·高层论坛,囊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应急通信、北斗卫星、AI大模型等专业垂直细分领域,为企业与权威专家、政府与企业、买家和卖家建立传递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管道,促进合作、推动创新并塑造行业未来的重要力量。
贵州:创造智算“超能力” 竞逐AI大模型“风口期”
3月11日,贵州算力产业东西部供需对接活动暨招商推介会在京举行。会上,贵州移动公司、贵州算力科技公司与12家省外算力需求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 贵州紧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算力保障基地。去年,贵州智算芯片部署量达8万张,总算力规模增长28.8倍,智算规模占比超八成,国产化综合算力水平居全国前列。 今年,贵州将利用西部数据算力优势,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面向东部提供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打造AI时代的智算“超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全国算力高地,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023年数博会上,一台会跳舞的机器人吸引观众围观。 今年2月以来,Sora的技术在全球大模型竞速中再次引发关注。用户只需输入简短一句话,Sora就能生成长达60秒的视频,而此前文生视频中的明星模型只能生成3-4秒的视频。 业内人士指出,要正视差距,聚焦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主战场”,系统性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和应用,打造综合优势。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副教授晏福认为,去年以来,国内科技行业已形成“百模大战”之势,从基础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各家飞速前行。 贵州顺势而动,加强与华为云、科大讯飞合作,推动盘古、讯飞星火两大基础大模型在贵州的应用场景落地。 1月中旬,华为云盘古、讯飞星火两个基础大模型在贵州启动产业化项目,旨在推进大模型高质量商业应用,依托数据资源,实现政务、矿山、医疗、教育、文旅等行业模型在贵州的首次产业化。 贵州将为这些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训练场,今年初,贵州已争取到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人工智能训练场落户贵阳大数据科创城。 在训练场,强大的算力和智力加速AI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使得更复杂的大模型算法得以落地。 接下来,贵州将发挥智算规模和数据要素优势,加快发展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人 工智能基础产业,着力突破旅游等行业大模型产业。 移动贵阳数据中心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如果说“百模大战”是大模型发展的序曲,那么与大模型相关的算力竞赛已拉开新序幕。贵州立足的芯片厂商,正在为提供更多元化的AI能力而积极布阵GPU、CPU领域,以应对AI浪潮下的算力需求激增。 3月21日,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一期项目投用,机楼内部可容纳万余台服务器,整体项目建设完成后服务器将达7万台。 “随着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进入3.0阶段,其对算力的需求愈发迫切。”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DO张小懿表示,目前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的第一批GPU服务器已完成部署,将为美的持续探索AI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坚实支持。 2月,贵安综合保税区与国家超级计算机广州中心贵州分中心达成协议,投资30亿元,用于构建一个具有5120P算力的高端算力租赁平台。 此外,以服务器的国产化、差异化和软硬一体化为核心业务的广电五舟将西南总部设在贵州,主要生产智能算力产品。贵州基地预计未来三年年产能突破10万台服务器及相关算力产品,产值突破20亿元。 数据显示,为了匹配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算力需求正以每年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长。贵州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打造自主可控算力服务体系,贵安新区已成为全球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贵州今年将抢占智算“制高点”,持续提升算力规模,实施一批智算重点项目,智算卡规模突破20万张,持续巩固全国智算基地龙头地位。 百度智能云“3D+AI”技术量化分析足球系统。 “人工智能+”意味着将人工智能有效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从业者还需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升竞争力。”晏福说。 2月底,贵州村超与百度智能云、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共同发布中国首个大模型驱动的体育数智技术融合平台,该平台引入“3D+AI”智能系统,可实现对场上每一个球员和足球移动数据的实时分析,并通过视频云渲染技术和AI公有云进行可视化呈现。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模型在C端和B端应用领域展现出丰富的创新,然而,企业也要直面来自各个层次全方位的挑战,包括数据、技术、运营、组织、监管和人才等方面。 数字人“杭小忆”IP形象。 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在杭州南宋御街景区,贵州和浙江联合开展的“东数西训”应用项目——为城市文旅代言的虚拟数字人“杭小忆”已诞生,该案例是中国移动通过算力调度,在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部署智算训练资源池,对图像、文本及语音等混合数据进行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最后针对南宋御街场景进行本地化增量训练打造而成。 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高级数算运维经理张明龙表示,“人工智能+”并非技术与行业、场景的简单叠加,背后是技术、服务、生态、组织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融合,是通过变革现有生产范式所形成的社会级智力运行的“大系统”。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晏福建议政府层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要全面布局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把好数据“入口关”和算法“出口关”,防范化解好人工智能的内生风险和衍生风险,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来源:天眼新闻 记者:方亚丽 陈玲 编辑:蔺弦弦
一周AI | ChatGPT免注册使用;国内首个千亿级MoE大模型开源;微软、OpenAI拟投资千亿美元建造AI超算......
要闻列表 政策早知道 上海通信管理局:实施6G预研、人工智能+等12大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 大平台动作 OpenAI放开限制,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ChatGPT 百度联手优必选,共同探索中国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 商汤科技与瑞莱智慧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安全AI大平台 国产音乐大模型“天工SkyMusic”即将上线使用,采用自研类Sora模型架构 新力量崛起 APUS联合新旦智能开源国内首个千亿级MoE架构大模型 北京昌平区首个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示范高地 投融资风向 微软、OpenAI计划投资千亿美元建造AI超级计算机 亚马逊对AI公司Anthropic的投资扩大至40亿美元 01 上海通信管理局:实施6G预研、人工智能+等12大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 政策早知道 4月3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上海市信息通信业主动作为 以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以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的“1+5+12”的工作体系。 其中包括实施12大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推进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推动国产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在算力中心的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布局建设智算中心,基于AI大模型,打造产业大脑、工业数字孪生等信息服务,促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未来工业场景成熟落地。 02 OpenAI放开限制,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ChatGPT 大平台动作 4月1日,OpenAI宣布将允许用户直接使用ChatGPT,无需注册该项服务,这将让人们更加容易体验人工智能的潜力。 OpenAI表示,它将从周一开始逐步推出这一功能,让18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亿用户使用ChatGPT来学习新事物、寻找创意灵感,并获得问题的答案。同时OpenAI还声称,它可能会使用用户提供的内容来帮助改进其大语言模型,但用户可以关闭此功能。 03 百度联手优必选,共同探索中国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 大平台动作 近日,百度已确定与优必选携手合作,尝试让人形机器人Walker S接入文心大模型,进行具身智能应用升级训练,拓展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共同探索中国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为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Walker S通过接入文心大模型,获得了高级的意图理解能力和细粒度规划能力,首次完成了叠衣服等复杂柔性材料操作。同时,在分拣过程演示中,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调用文心一言进行子任务拆解和推理,配合端侧多模态感知模型实现精确识别定位、泛化抓取以及异常处理,使得Walker S在分拣任务中不受到干扰,顺利实施任务。 04 商汤科技与瑞莱智慧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安全AI大平台 大平台动作 近日,商汤科技与瑞莱智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独特资源优势,持续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领域开启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和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 根据协议,SenseCore商汤大装置等核心人工智能产品将与瑞莱智慧的人工智能安全基座系列产品进行能力融合、双向赋能,联合构建安全人工智能大平台;此外,依托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行业建设项目上的经验优势,联合瑞莱智慧为高价值场景实施人工智能安全项目的深厚积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可控整体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 05 国产音乐大模型“天工SkyMusic”即将上线使用,采用自研类Sora模型架构 大平台动作 4月2日,昆仑万维AI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SkyMusic”开启免费邀测,同时宣布正式版即将在4月17日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使用。 据悉,“天工SkyMusic”是基于昆仑万维“天工3.0”超级大模型打造,是目前国内唯一公开可用的AI音乐生成大模型。它采用自研类Sora模型架构,其中Large-scale Transformer负责谱曲,Diffusion Transformer 负责演唱。 06 APUS联合新旦智能开源国内首个千亿级MoE架构大模型 新力量崛起 4月2日,APUS与战略合作伙伴新旦智能联合训练、研发的千亿参数的MoE(混合专家模型)APUS-xDAN大模型4.0,在GitHub上正式开源,成为国内首个开源的千亿参数MoE架构大模型。 此次双方强强联合,集成各方优势,让APUS-xDAN 大模型4.0(MoE)在4090之类的低端算力芯片上,综合性能达到了GPT-4 的90%。这一全新突破,将为中国企业应用大模型技术提供更大价值,进一步通过算法优化成功破解“算力卡脖子”的难题。 07 北京昌平区首个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示范高地 新力量崛起 近日,北京未来科学城机器人产业园启动仪式在昌平区举行。作为北京市2024年“3个100”重点工程,同时也是昌平区首个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不仅是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北京市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又一重要举措。 未来,昌平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配套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08 微软、OpenAI计划投资千亿美元建造AI超级计算机 投融资风向 近日,微软和OpenAI计划投资1000亿美元建造“星际之门”(Stargate)AI超级计算机。这台AI超算将拥有比现有计算资源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算力。巨大投资规模下,芯片采购、电力供应、冷却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焦点。 报道指出,“星际之门”最快也要等到2028年才能亮相,而且还要取决于OpenAI后续大模型能力能否显著提高。 09 亚马逊对AI公司Anthropic的投资扩大至40亿美元 投融资风向 近日,亚马逊宣布再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注资27.5亿美元,加上此前的12.5亿美元,完成了最多4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成为自AI热潮开始以来,对初创公司有明确记录的最大单笔投资。 据报道,作为两家公司协议的一部分,Anthropic将使用AWS作为其主要云提供商。此外,Anthropic将在其未来的人工智能模型中使用AWS Tranium和Inferentia芯片,并做出长期承诺,为AWS客户提供在AWS完全托管服务Amazon Bedrock上访问其未来几代基础模型的能力。 信 息来源:WAIC综合整理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 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点击回顾WAIC 2023精彩
英特尔®酷睿TM Ultra处理器: 开启工业AI大模型新时代
AI时代下的工业机器视觉算力需求日益严苛。基于CNN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高精度缺陷检测,更适合利用GPU架构或专用的神经网络加速单元实现高效推理。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实现多模态检测,零样本缺陷检测等创新应用,需求更强算力与更大显存。 各类异构算力需求对机器视觉方案的整体成本、系统集成、开发部署、可靠性等带来挑战。 下面,带您一图看懂英特尔® 酷睿™ Ultra 处理器,支持要求严苛的工业边缘负载,推动包括AI视觉在内的智能制造,整合工作负载,开启工业AI 大模型时代。 已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已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VisionChina(北京) Intel专场 英特尔长期深耕机器视觉技术,将亮相由机器视觉产业联盟主办的北京机器视觉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大会暨VisionChina(北京)2024,并将在5月22日带来分论坛(二)的Intel专场。 长按扫码 即刻报名 锁定席位 享更多福利 前150名扫码锁定报名席位 可现场免费午餐券 还有更多机会免费瑞幸咖啡券 END ➤ 欲了解更多英特尔® 酷睿™ Ultra 处理器信息,请访问 https://www.intel.cn/content/www/cn/zh/products/details/processors/core-ultra.html ➤ 产品和性能信息 1.英特尔锐炫™ GPU 仅适用于部分搭载 H 系列英特尔® 酷睿™ Ultra 处理器的系统,且系统内存需为至少 16 GB 的双通道配置。需要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支持;请向 OEM 或零售商咨询系统配置详情。 2.详情请访问 www.intel.com/PerformanceIndex。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 英特尔技术可能需要支持的硬件、软件或服务激活。// 没有任何产品或组件能够做到绝对安全。// 您的成本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性能因用途、配置和其他因素而异。// 请参阅我们的完整法律声明和免责声明。// 英特尔致力于尊重人权,并避免成为侵犯人权行为的同谋。请参阅英特尔的《全球人权原则》。英特尔产品和软件仅可用于不会导致或有助于任何国际公认的侵犯人权行为的应用。 点击 报名Intel专场
CMEF快讯:耗材集采全面升级、人工关节接续采购中选价格稳中有降、中央网信办等三部门推进大模型……
【展会预告】第90、91届CMEF诚邀您的参与! 我们将于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随后在2025年4月8日至11日移师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期待与您再次相聚,共襄盛会。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560061
    观众咨询:0571-88683357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